笔趣阁 > 聃聃文集 > 写在《银杏悲歌》之后

写在《银杏悲歌》之后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写完了这本小说,我想我的“郑家湾系列”应当暂时打住。不是因为“郑家湾”已经干涸,相反的是“郑家湾”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地下水脉亦异常壮健,让我再挥霍几辈子都挥霍不完。

    郑家湾真正意义的水也实在丰沛。记得儿时,左邻右舍们随便在院子里掏一眼浅井,那水就汩汩地上来,一会就满盈了,只管拿水桶提去,甚至连绳子都用不着。有一年,家乡遭受到据说是“盘古开天地”以来的最大的旱灾,方圆数百里的土地龟裂,那缝隙可以伸进一只大人的胳膊,环绕郑家湾的奠耳河也旱得仅剩一米宽的沟沟了,但当一个大人企图涉水过去时,结果却遭到了灭顶之灾,——真正的灭顶之灾,他就那么立着,被那条河沟一点点吸下去吸下去,再也没有出来;讫今为止,还没有人弄清楚那条沟壑到底有多深。

    我就是拿着一个面盆,常常在屋檐下的水井里舀水的那个人。那水也甜,也苦,也涩,还带点泥腥味。

    其实“郑家湾”是遗落在东海之滨的几个村庄,或者说是一个曾经逃离尘器和是非的群体。

    公元824年,河南荥阳出了个叫郑畋的人,他18岁那年,就考取了会昌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唐未为凤翔节度使。因破黄巢兵有功,皇帝说:“畋,儒者之勇。”乃尔进司空平章事。

    我无意去追究这位老祖宗的是非功罪,我只是纳闷,官运如日中天又年刚不惑的郑台文,为什么要称病退休?是厌倦了官场的争斗倾轧?还是镇压了农民起义后的恐惧?抑或是居功自傲,得罪了皇帝老儿?

    翻检唐诗三百首,读诵他的那首七绝马嵬坡: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敢将当朝皇帝唐玄宗和和那个昏庸的陈后主相比,是比别人多一点胆识,多一点为人臣子的责任感,还是他真的吃了豹子胆了?

    然而他毕竟激流勇退了,携着夫人和四个儿子,离开了繁华的京都。他的离京,离得有点鬼崇诡秘,说是南下四川到成都去的,可半道上却折向了江西,然后又山重水复地来到福建,又跑到海边去“浮海致瓯”在瓯江入海处一片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荒地上驻了脚,因为他看中了这里的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更有河面宽阔、水势平稳的河道可供舟楫往来。

    从此,郑畋在政治上韬光养晦,却努力于子孙的教育和人丁兴旺。功夫不负苦心人,一百年过去,郑氏家族“生齿日繁,瓜瓞分蔓”后生们一个个体魄健壮,聪明不俗。到明朝,已经形成方圆十里、芸芸数千口的“郑家湾”

    “郑家湾”是我给小说中的村落群起的土名儿,比起老祖宗起的真实地名可就太差劲了。那些至今还沿用地地名叫柳市、荷盛、凰屿、泮垟等等;很美,也很有文化。比如这“泮”古代学校门前有半月形水池曰“泮”童子上学则是“入泮”;“垟”是他们对田畈、田野的总称。泮垟,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和土地。

    郑氏治家之道是严谨的,他们不骄宠子孙,提倡不砌华屋,不着绸缎。他们崇尚“躬耕勤读”就是一边做田,一边习文。或者说是养不活自己的时候就种田,既能温饱就必须去读书。人的毅力和体魄就是在这种锻炼中强大的。他们大都头脑好使,大都能吃耐劳。唐朝结束了,宋朝鼎盛了,郑氏子孙血脉里的功名意识又复活了,他们头悬梁,锥刺股,先后考出六个进士,举人以下的就不计其数了。一直到我出世明白一点点事理时,大人们就告知说,谁谁是大学生,谁谁是留学生,至于哪几个是留日的,哪几个是留英、留法的,任凭他们怎么样谆谆教导,我就是浑沌一片。

    审视郑家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不是一句“农村题材”就可以概括得了的。郑家湾远比纯粹的农村和纯粹的农民要复杂得多。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封建枷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让多少无辜的女人一辈子喘不过气来;“好女不事二夫”让多少年轻寡妇的灿烂青春枯萎凋谢;而男人们却有充分的理由去偷、去典、去买、去娶三妻四妾。

    郑家湾充满着正义和激情“八一三”在上海打响了,郑家湾立即就拉出一支抗日救国宣传队来;美国佬闯到了鸭绿江边,我的舅辈们就雄纠纠气昂昂地奔赴前线,不怕抛头颅洒热血。郑家湾是善良的,但有时也滋养着邪恶,郑家湾是智慧的,但同时也孕育着愚味。郑家湾是敏感的,一有什么“运动”郑家湾就“树欲静而风不止”大跃进那阵,郑家湾放的卫星比别处的多,比别处的大,接踵而来的饥馑也远比别处厉害;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残酷批斗,比起城里的这派那派也不逊色;改革开放了,最先冲破禁锢,敢为人先闯天下的也是我的兄弟乡亲。如今,他们中间的顶尖人物,已经是国家级、世界级的企业家了,几任中央首长都来视察指导,各行各业纷纷来参观学习。当然,郑家湾也不乏失败者。在这块偏远而古老的土地上,郑家湾人演绎了多少美丽而又悲壮的故事啊。

    郑家湾的语言,亦有她独特的风格,有的更接近古汉语,他们把中午叫做“日昼”将傍晚叫做“黄昏”回家则说成“走归”或“归去。”在他们的口语里没有“不”字,取而代之的是“否”或“毋”我穿梭在郑家湾的弄堂里,扑面而来的是这样熟悉的乡音:

    “某家奶奶,黄昏饭吃罢未?”

    “未呢。”

    “在我家随便用点?”

    “否。我那小孙子考上了大学,我这正要请恩师过来喝杯喜酒呢!”

    “好体面的奶奶!恭喜恭喜!”

    “同喜同喜——”

    听到响动的师娘,会在楼上探出半个身子道:

    “毋用劳动你奶奶过来,梳洗罢我们自然就去了。”

    以为她们是多大的知识分子,或者说她们故意在咬文嚼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郑家湾,这样对话是最自然不过的了。郑家湾的语言,是否是中原文化和瓯越文化的糅合,有待考证。不过终归是涩了,我不敢在小说里随便用。——扯远了,打住。

    这个集子,收进去的是我近期创作的六部中篇小说。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我的主人公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死守在郑家湾,他们正随着时代的潮流,蹒跚地步向了纷扰和繁华,就像杀妻中主人公郑凌云,他不但已经在城里活得如鱼得水,而且已经活成个人上人了。所以,我以后的视角和笔触,也将从农村转向城市。

    欲望鞭策着人们马不停蹄。魔鬼却躲在角落里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吞噬饕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