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段永贤文集 > 泽州长官段直与大儒士李俊民

泽州长官段直与大儒士李俊民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段永贤

    提起段直和李俊民这两个人的名字,现在绝大多数晋城人可以说是都不甚了了,然而金元时代的泽州百姓,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还常常把他们俩人相提并论,堪称誉满太行,声播九州,拥有着无数追随与景仰的粉丝。这是因为,他们两个相得益彰的默契与交好,给泽州人民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人才的“井喷”催发了一个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时代。

    在距今七百五十多年前金末元初的泽州,段直时任管辖着南五县的泽州府最高长官,李俊民是诗文早已享誉天下的大儒,这两个同样讲着一口浓重泽州方言的泽州人,一个是推崇文化教育、倚重贤才俊彦的地方主宰,一个是情系苍生社稷、笔书锦绣华章的一代名家,两人心有灵犀,声气相求,珠联璧合,身体力行,竭忠尽智兴教办学,志同道合招贤纳士,成就了一段无人不道“段泽州”、士子争传庄靖集的文坛佳话。

    李俊民(1176-1260),金元著名学者、文学家和教育家。字用章,自号鹤鸣老人,金末元初泽州(今泽州县金村镇崔庄)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李元嘉之后。李自幼天资聪颖,敏而好学,曾拜在河南著名学者大家程氏门下受教,未及仕已成名儒。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25岁的他赴殿试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得中状元,授应奉翰林学士,名雄一时。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后任沁水县令、长平佥事(约似现之市长助理),擢朝请大夫(约似现之国务院顾问)。金元交替,世道动乱,俊民因厌恶官场勾心斗角,不愿逢迎应酬,遂辞官返乡教授乡里。由于他渊博的学问和状元的声望,从学者甚众,不远千里慕名来投师者不绝于门。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朝廷因战乱南迁后,李俊民不堪战火掳掠,遂于次年离家隐居于河南嵩州鸣皋山、怀州(今河南沁阳)等地,期间结识了元初名臣刘秉忠。金亡,元世祖忽必烈招揽四方贤才,刘秉忠极力推荐李俊民,说李乃饱学之士,尤于易理、易数两造精微。忽必烈曾先后“三召二诏”李“起而应召,数承延访”一番问政长谈后,对李十分佩服、倾慕,曰“朕求贤三十年,惟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欲授以高官“佐理国家大事”足见其受朝廷器重与青睐之切。但李以“年事已高”为由不肯入仕,终老于嵩山,实际上是其淡泊功名、悉心学问、超然出世的易数道家思想反应。忽必烈下令泽州长官段直等对其“一切所需,以时奉赡”、“勿忘敬礼”还切切过问李的后嗣过继之事;并多次召来藩邸延访讨教国运祯祥气数,因为李俊民精通皇极数,之后所预言“久潜龙虎声相应”、“万里江山归一统”等神话般尽皆应验。

    对于像李俊民这样“抗志遁荒,于出处之际能洁其身”有着坚贞民族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入主中原的元朝统治者采取了审时度势礼贤下士的怀柔政策,既稳定了乱世之人心,又增进了民族之融合。忽必烈由衷钦佩其气节,只好顺遂其愿,慨然赐其“庄靖先生”取其端严肃敬、恭谨祥宁之意也。李俊民除教授乡里桃李满天下外,一生著述繁富,流传遐迩,尤其是于诗“类多幽忧激烈之音,系念宗邦,寄怀深远;不徒以清新奇崛为工,文格冲淡和平,具有高致,亦復似其为人,虽博大不及元好问,抑亦其亚矣。”有的学者甚至将他与苏东坡、黄庭坚、王安石与韩愈相提并论。刘瀛在庄靖集序中写道:“先生诗,格律清新似东坡;句法奇崛似山谷(黄庭坚);集句圆熟,脉络贯通,半山老人(王安石)之体也;雄篇巨章,奔腾放逸,昌黎公(韩愈)之亚也。”

    作为状元身份的文人,李俊民堪称口吐珠玑,妙笔生花,不但为泽州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非凡的贡献,而且给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庄靖集这等卓尔不群的著述;作为元世祖忽必烈“三召二诏”的儒士,他因亲睹元兵杀戮的暴行给百姓造成的惊天劫难,给国家造成的沉痛创伤,特别是其儿子与孙子在战火中殒命,故不愿为“蛮夷”效力,但又对元世祖的知遇恩宠心怀感激“遂参密谋,陈符命”为其举荐人才,为其献计献策,寄希望于蒙元指日一统南北,使人民终结水深火热,使国家步入休养生息。在封建王朝末日新旧交替的过渡年代,旧时文人忠君和排外的两面性以及入仕和出仕的动摇性,最后通通被渴望安定、祈求和平的社会共识,与上天安排、君权神授的天命论所裹挟,所同化,成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既定事实。尽管有识之士对李俊民是隐与仕、该颂与谴、失节与否颇多争议,但从历史唯物论观点来看,他能于出仕与入仕之外选择既不出仕为官,又不隐居深山,而是为新朝提供有利于人民的“合理化建议”举荐忠诚报国的汉族人才,客观上不是保护了文化遗产,推进了和平安定,促使了元朝汉化,有利于改善旧的生产关系、发展新的生产力吗?概言之,李俊民无论是于文、于教、于政、于民,抑或是于德、于识、于史、于志,都是影响深远的一代鸿儒,无可厚非的文坛巨擘。

    段直(约1190-1254),字正卿,金末元初泽州(今泽州县下村镇中村村、后其子段绍隆移居大阳;泽州府志载:泉东南流,与阳阿川隔一陂陀,迳中村南入焉。中村,元初段长官直故里。)人,唐末五代段思恭的后裔。青年时代就器宇轩昂,卓有见识。时逢至元十一年(1214)的甲戌之变“胡骑入中原,北风所向,无不摧灭者,贞祐甲戌二月初一日丙申,郡城失守,虐焰燎空,雉堞毁圮,室庐扫地,市井成墟,千里萧条,阒其无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泽州城旋被蒙古侵略者攻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华北一带盗贼充斥,风声鹤唳,段直振臂一呼,奋然兴起,聚其乡党族属,结垒自保,四方响应,莫不服膺。元世祖命大将略地泽州,由原先掠夺式进攻的野蛮屠城政策,改为对地方政治、经济的占领式管控治理。段直顺天应时,率众归附,先受任潞州元帅府右监军,其后论功行赏,分土世守,命段直佩金符,以义勇授泽州长官,承制世袭。时当国家甫立,朝廷因泽州乃军事要隘,另置驻兵防卫,然其“主将不善制御,恣其侵暴,久之山民不胜其横,往往自弃为群盗。”黎民百姓方离虎豹,又临豺狼,饱受欺凌,苦不堪言,纷纷弃家结伙,啸聚山林,稼穑荒芜,不可终日。段直上疏朝廷,请求撤兵,由他本人负责地方守卫,且言辞恳切,对策有方,很快获得朝廷允准。兵去民归,乱象消弭,集军、民、财、政大权于一身不辱使命的段直,积极组织恢复生产,安抚民众,多有惠政;然国事纷扰,积重难返,百废待举,千头万绪,何以使民众尽快安居乐业呢?

    迎 而为 师

    段直出自名门“少英伟,有识虑”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有着过人的胆略禀赋。多年“结垒自保”日日自强不息,历练出他深谋远虑的品格,藏蓄下他经世济民的抱负。起兵廿年后的天兴三年,否极泰来,由乱而治,段直有了一展宏图的舞台。对于年龄比他大一轮多高山景行、鼎鼎大名的李俊民,他早已是心驰神往,渴求教诲,思谋问道,颇有“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之夙愿,每当谈及,不单吟诵其诗词文赋,仰慕其德识才学,更欲当面拜谒恭请,李俊民可不是等闲之辈,没有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不拿出点文治武功,哪能请来他这尊菩萨呢?连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令旨他都婉言谢绝了,何况一介地方官乎?

    履任之初,段直得知泽州境内因躲避兵乱流离失所逃亡到外地许多百姓,造成乡村空室,田园荒芜,便广为昭告:先把无主之耕地与空闲之房屋归其邻舍、亲戚耕种居住,一俟主家返回,当即物归原主。此昭告行文设身处地,推心置腹,一传十,十传百,使远走他乡的难民们很快便如春燕般结队归来,千村榛莽付炊爨,百里烟岚喜耕耘。段直体恤民瘼,解民倒悬,只要是泽州府下所属黎民,无不勉力施惠,几近周公吐哺握发。凡因兵荒马乱造成家业毁弃无房无地的窘户困民,则由府县官方赈济钱粮,以期安身立命;凡因战火被官兵寇贼掳掠到边省邻郡的庶民劳工,则差人携带银两一一赎回,以期荣归故里;凡因饥寒交迫死于非命、纵横血刃暴尸荒野的饿殍骸骨、无主孤魂,则由官府统一收敛安葬,设坛追薦,以期入土为安。一个个与民为善休养生息的德政,就这样润泽着桑梓,催生着复兴,当别郡“兵气未已,生意未復,而泽风翕然以为乐土矣。”虽远在千里却一山之隔隐居山下的李俊民,焉能不闻雷厉风行而令故土梓里百废俱兴的泽州长官段直?

    段直在不遗余力基本解决了州民的生计问题,稳定了境内的社会秩序后,就择取吉日跋山涉水亲身前往河南,参拜李俊民为师并恭迎回乡教授学子。李俊民沿途看到段直治理下的泽州,官有公干,农有喜色,野有歌呼,巷有书声“肃肃俎豆风,洋洋弦歌邑”一派升平气象;特别是得知段直“立学为先,敦劝修举”而致孔庙与学宫相竞,儒风共斯文大开,又划拨学田千亩专门用以资教,购买诗书万卷以供学子披读,不禁视为知音,引为同侪,欣然应邀登台讲授,潜心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还“是直元代之谋士”段李两人官儒携手,相见恨晚,自是同舟共济,不啻灵犀相通,招来四面八方才俊,吸引穷乡僻壤学子“从学者云集”学子们“久仰诗书之治”、“复还孔义之乡”仅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泽州就在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联翩而上,仅考中秀才以上功名者就有122人之多,使泽州大地上出现了人才济济、书声琅琅的文化盛况,当之无愧地走在了全国的前头,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段直因其崇尚知识,尊重教育,大力恢复文治,名重一时,被国人誉为“段泽州”甚至在六百多年后的青岛,仍然将其作为倾力兴教修学的榜样先贤---刘少文“何须秘访名山里,更望泽州为割田”一诗附有题记:“图书馆在公署前,藏无多,殊为简陋。元代段直为泽州长官,割田置书,以供众览,今后或有段公其人乎?”王铎的注释为“这里的泽州即代指段泽州,即元代段直。此句的意思是,更希望有人像元代大学问家段泽州那样,能够为青岛市公署图书馆多买一些书。”;“元代段直在做泽州长官的时候,曾卖田购书,以供泽州学子读书,成为千古佳话。诗人写到这里,主要是感叹当时的市政官员们,应当崇尚知识、尊重教育,像当年的段泽州一样,为官一处,造福一方。”直到明朝初年,泽州与潞州一道仍保持着儒学盛极一时的势头。

    和而 为道

    因为躲避金元更迭时烧杀抢掠的战乱纷扰,李俊民绝然隐居于河南的深山老林;因为卓有建树的泽州长官段直亲往恭请,李俊民欣然返回故土教授乡里。一出一入,一悲一喜;一儒一官,一乱一治,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折射出历史的兴衰际遇。令其离家出世的,是李俊民恶苛政、恶掳掠、恶血腥、恶蛮夷的义愤;令其回家入世的,是李俊民爱桑梓、爱黎民、爱和平、爱文明的本色。强虏夺去了他儿子与孙子的性命,让它后无子嗣;马蹄践踏了他家乡美丽的山河田园,让他痛不欲生。幸运的是,由于段长官付出了勤勉、赤诚与韬略,抓住了天时、地利与人和,泽州一方不但很快恢复了良好的社会秩序,而且协力拓开了和谐的发展胜景。李俊民归来一路喜形于色,感慨不已,文思泉涌,吟唱联翩。与其避兵离家时的心情感受可谓是天壤之别。

    当初甲戌之变,兵燹之厄,创痍呻吟,焦土颤抖,李俊民悲歌抒胸臆,洒泪出乡关,一首首发着怒吼、荡着哀怨的诗篇喷薄而出:

    “不周力摧天柱折,阴山怨彻青冢骨;”

    “石马汗滴昭陵血,铜人泪泣秋风客;”

    “千村万壑荒荆棘,何止山东二百州。”

    “万井中原半犬羊,纵横大剑与长枪。昼烽夜火岂虚日,左触右蛮皆战场。丁鹤未归辽已冢,杜鹃犹在蜀堪王。此生不识连昌乐,目送孤鸿空断肠。”

    隐居时,李俊民虽能随遇而安,别无他求,然梦回家山,焉无归心?

    “偃蹇无归计,天涯两鬓丝”

    如今亲睹段直已将泽州府县村寨的面貌焕然一新,那恍如隔世般“一身长道路,四海尚风尘”孤独无奈的灰暗心境,渐渐化作欣慰的笑容。告别了二十多载的流浪生涯,李俊民住上了新房,当上了老师,受到了尊重“四方学者不远千里而往,随问随答,曾无倦色。”教授之余,足迹踏遍州县,诗作词章迭出,庄靖集就记载了大量李与段酬答唱和的诗篇,如:

    送郡侯段正卿北行二首“征途万里朔风寒,过尽阴山复有山。岁既在于辰巳后,星多客向斗牛间。慢慢积雪无冬夏,劫劫飞鸿自往还。若到龙庭试回首,太行一片白云间。”;“猎猎霜风堕指寒,一鞭行色抵天山。马嘶衰草孤烟外,雁没长空落照间。入塞尽穿氈帐过,去乡须待锦衣还。功名大抵黄粱梦,薄有田园便好闲。”

    段侯行春显圣观喜雨“行春冠盖暂踌躇,谁信东山面目疏?兴尽奚劳风送客,气和不觉雨随车。移民虽恨梁加少,腐粟犹夸汉有余。独叹吾儒有何贵,自今牛角莫横书。”

    其余如锦堂四景图(段直?号锦堂主人)、游锦堂后园、锦堂四咏、清平乐(锦堂寿)、点绛唇(锦堂寿日)、锦堂赋诗序等等(内容从略)。在李俊民行云流水般的诗词笔墨前,段直也情不自禁,诗兴大发:“侯乃口占而首唱之。”

    李俊民还有诗词如:鹊桥仙—段侯寿日“题桥志气,沉碑勋业,不在着鞭人后。浮云富贵转头空,似一梦南柯太守。辋川别墅,平泉小隐,此计地长天久。金章还肯换蓑衣,买陂塘旋栽杨柳。”

    和段正卿韵二首--出入格“悠然相对酒杯闲,忽有新诗落座间。唤起东篱无限兴,黄花须待与君看。”;“百计寻闲不得闲,功夫那取片时间?谁知九日龙山客,却被秋光冷眼看。”

    悠然相对,忽有新诗,满目黄花,雅趣盎然,这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心存万汇一犀通。如今二人管鲍之交,志同道合,倾注心血于教育,相得益彰于人文“相看两不厌”尽在一“道”中。无容置疑,段直多有诗词与李俊民相互酬唱,托物寄情,意洽心契,惜乎其在故里中村的房产诗书和整个村民的宗庙家园,于明末农民起义军的疯狂抢掠中被付之一炬,只剩下瓦砾丘墟而已。此后中村才不得不从神岭上搬到现在的地址重建家园,以至仅在庄靖集等几种著述中留下段直正卿屈指可数的片章只句,如:“泽虽巗邑,俗尚儒风。今桑田更变,桂树凋零,幸有状元先生在,是天子未丧斯文于吾地也。使其平昔著述秘而不扬,我辈不厚颜乎?”“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 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今夕之宾乐乎?但恨对景无言,敢请逐题而赋之!”以及乡民们历代口口相传的逸闻趣事。如欲一窥段直的风华文采,读者就只有从李俊民、刘因等人的诗文中去见微知著、推测臆想了。书香无辜,国学何罪?斯文毁损,莫大憾哉!

    李俊民在金末元初文坛的名望仅次于大诗人元好问,一生著述繁富,广有声望,尤其是在泽州兴办教育成就斐然。元朝名宦郝经(陵川人)在宋两先生祠堂记中,盛赞李俊民得大理学家程颢之“真传”“退而不仕,教授乡里”使泽州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花果缤纷、人才辈出的新时期。,很多名人贤士都自称是李俊民的学生。段直就承认自己“师事李用章先生”段对李十分敬重,李“能以立学为先,敦劝修举,使前贤数百年之遗风不遂废坠”因为“同道相合,同行相顾”段直为李俊民专修“鹤鸣堂”一处,以示昭显。其唱和之声,不亦韵乎?

    记 而为 兴

    在泽州所辖州邑内,集运筹决断之权于一身的段直,施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休养生息方略,从而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安定了四方民心,恢复了农耕生产,丰足了仓廪国库,率先实现了元政权初期稳固而有效的统治。作为老师与谋臣、诗友与至交“两造精微”的“鹤鸣老人”李俊民,在段直加强政治经济管理、保护传统文化的系统工程中,贡献了不可或缺的才智,起到了高屋建瓴的作用;作为长官与知遇、良朋与弟子“崇儒重道”的“锦堂主人”段直,在李俊民教化烝民、培育人才的生涯中,担当着不同凡响的角色,执掌着画龙点睛的手笔。在重修庙学记的碑文中,作者李俊民就满怀激情地记载了段直修废举逸、励精图治、重视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复兴太平、天下归仁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贞祐甲戌春,天兵上太行,烈焰所焚,荡然一空逮我侯段公之镇是邦也,莅政之隙,专致力焉,去瓦砾,剪榛秽,峻以环堵,废者起之,缺者补之,庙像之漫漶不鲜者饰之,志之所向与古人合。”在古人看来,学校乃王政之大本,如果说供奉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孔庙,是汉族民众千秋万代尊奉的精神坐标,那么,维系州学与县学,则是士子儒生们等同于布帛菽粟一样的现实支柱,是实现儒家修齐治平的原点,更代表着国学与根脉的承续流布。在文人儒士的心目中,对庙学衰微倾圮之哀伤,只恐仅次于铜驼荆棘之歌哭矣。段直作为泽州长官,振倾颓,继绝学,道统一开,文治兴矣,就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元好问写的寿阳县学记里,都对其有生动的描述:“文治既洽,乡校、家塾、弦诵之音相闻。上党、高平之间,士或带经而锄,有不待风厉而乐为之者。化民成俗,概见于此。”

    李俊民则对这民族文化本源性的庙学形态描述得更为详尽:“我侯(指段直)一举兼数贤大夫之美,力而好之者也。多难之世,好事者鲜能为人之所不为,人不以为迂;不待请于上,毅然行之,人不以为专;先事而后役,其功简,其效速,人不以为劳;堂筵、斋庑、庖湢之次,储书之室,延宾之位,奂焉一新,制度称其宜,人不以为侈。既成之后,束修子衿,鼓箧入学,弦诵之声,洋洋盈耳。缨冠束衽,卒出于戎马介胄之间,其亦太平之象欤!”

    李俊民的重修庙学记,可以看出文人心理中的乱世烙印,通过对学政、学风的追忆而曲折流露的故国之思“我侯(李俊民敬称段直)之首善也,岂独为一郡一国立学之始欤!我侯之崇儒也,岂独为一县一州教法之始欤!孰若我侯购求多方私家所藏,麾下将佐及趋走吏所得莫不出之。又于东莱宋披云处获三洞秘书,兼收并蓄,几万余卷,上不烦于官。滕元发知郓州,学生食不足,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孰若我侯取附郭田千亩以给之?漳源郭资善暨从侄南、士人王天与割己业助之,下不侵于民。王义方在吉安也,其民梗悍不驯,乃选生徒开陈经书,行释奠礼,人人说顺。我侯之来飨也,率僚属,具牲币,远近学者毕集,髫童执礼,登降跽立,靡不中节,观者异之,贤于吉安远矣。我侯之敦谕举子就两府试,预选者百二十有二人,朝廷命加精进以听擢用,时议许之,贤于福建远矣。噫!凡人之于事,好之而且有力,无不遂。我侯戾止乐,且饮酒三爵之后,有拊楹而歌者,曰:“学之邃,如以藏以修;学之旷,如以息以游。恺悌博雅,兹学之化;周旋动容,此学之风。朝于是,夕于是,揖让乎,其中吾道不穷!我侯之功,何以报之?从记学宫。”不才阁笔砚久矣,闻其歌而说之,特书于石,以俟木铎之采焉。

    从此文得知,当时下地耕耘者都不忘带本经书,抑扬顿挫的诵读之声不绝于耳,兼收并蓄的几万卷书籍充实了学堂,吸引得远近学者纷纷前来,仅仅用了五、六年时间就有122个举子出类拔萃荣登高第,成为国家有用人才故孔孟之教复明,斯文得归于正,后学知所适从。难怪李俊民有“我侯之”等等心悦诚服的溢美措辞,无怪乎客中“有拊楹而歌者”谀辞哉?民意也!李俊民对段直(我侯)之折服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之所以能从河南嵩州欣然返回山西泽州,且夙兴夜寐兴学育人,竭忠尽智建言辅政,仅从重修庙学记便可见其来龙去脉之一斑。虽言“不才阁笔砚久矣”然既“闻其歌而说之”能不为此“特书于石,以俟木铎之采焉”乎?繁华落尽,掩卷深思,此乃“文章合为时而著,笔墨记为国而兴”矣。行笔至此,感慨系之:十箧文采光百世,一代风流启后人。

    段直任泽州长官期间,李俊民还曾为其撰写过郡侯段正卿祭孤魂碑、郡守段正卿上中书啓、段正卿祭孤魂青词、段正卿新居谢答年丰青词、段正卿西学请刘汉臣疏、段正卿请讲师孙仲远疏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碑文、青词和奏章,言辞恳切,感同身受,既传达出州牧段直悲天悯人、体民恤命、重儒奉道的情怀,又寄托了李俊民对新朝复兴文治太平的无限期许

    段李二人既是官和儒,反过来又是师与生,然则君子之交,和而为道,记而为兴,同谋儒学,共扶社稷,被时人传为佳话,为泽州倍添书香。

    刻 而为 传

    孟子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郡侯段公正卿非但善政能军,还敬教劝学,锐意文事,能不得民乎?最为得民心者是其组织士人广为收集李俊民因兵灾连绵散落的诗赋古文篇什,合为莊靖集十卷,镂版以传。旨在厚人伦,美教化,贯乎道者也,此为元刻本,已佚。明正德间沁水李瀚购得元刻本,復恐散失,再行刊刻,是为明刻本。至清乾隆间编纂四库全书,馆臣据两淮马裕家藏明刻本校録,是为四库本。民国年间,山西省文献编纂委员会据清太平赵熟典修整本收入山右丛书初编,是为山右本。庄靖集行世数百年,为历代文人所推崇。从元明清部分刻本之序言及提要中,可见历代文人与官方对段直的服膺与美誉:

    元刻本李仲绅序---

    郡牧段正卿公退之暇,一日召诸士大夫,谓之曰:“泽虽巗邑,俗尚儒风。今桑田更变,桂树凋零,幸有状元先生在,是天子未丧斯文于吾地也。使其平昔著述秘而不扬,我辈不厚颜乎?”遂收集其文,募工锓木,以寿其传,可谓贤于用心矣。岂特此耳?又能重贲大成之像,復新立道之堂,给田以瞻学校,蠲役以优乡秀。此一举也,众美具焉。自今以始,吾道有所宗主,可无庆乎?故喜而道其实

    元刻本王特升序---

    郡侯段公锐意文事,时与士大夫会于锦堂(段直之别墅),乃鸠集先生近年著述,得诗赋古文仅千余篇,合为十卷,镂板以传

    元刻本刘瀛序---

    锦堂主人(指段直)崇儒重道,待先生以忠厚,乃与诸同道购求散落篇什,募工锓木,用广其传,使国人有所矜式

    其余如“明刻本李瀚序、叶贽序”、“四库全书庄靖集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庄靖集提要”、“光绪版山西通志李俊民传”、“雍正版泽州府志李俊民传”、“元世祖忽必烈藩邸示李俊民令旨五道”等等,均有要言不烦的记述。

    在泽州长官段公墓志铭的碑文中,撰者亦即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刘因,就是把段直当作英雄豪杰来颂扬的。而其出发点,一是基于乱世后段直积极地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秩序,保护了其统辖区域人民的生命安全和文化传统典籍;二是为李俊民编辑出版了传世的庄靖集。后世对段直这种“锐意文事”的功德屡加赞赏,现在看来,不但不为过誉,而且符合古人“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留下了知古鉴今的珍贵史料;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段李两人相辅相成、同心同德的十五年,再加上段直之子段绍隆继任(嗣泽州长官加武略将军移知葭州“今山西佳县”)的时间,几十年里,泽州一方保持着“翕然以为乐土矣”的安居乐业景象,耕读传家风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实乃民之运也,史之幸也。

    段直为官多有识虑,不仅于兵凶相仍寇贼克斥之际奋然兴起,率乡党族属相聚以自守,受到朝廷封赏;而且屡出良谋,多施仁政,修建庙学,设置校舍,招贤纳士,大兴教育。李俊民为儒博大精深,高致不俗,朝经暮史,论道经邦,与段长官直之间道义相抵,休戚与共,蜚声文坛,世人瞩目。读者可从庄靖集、四库全书提要、青岛百吟以及马玉山金元时期陵川的教育文化、宋石青李俊民考证八题拾零、刘伯论中村二段、马甫平李俊民庄靖名篇解析、荣国庆刘因“泽州长官段公墓碑铭”考释等文稿中,一睹其两人的为政之道,兴学之功,崇儒之德。

    泽州长官段直与大儒士李俊民,在蒙元初期的太行山上,乘势而进,见贤思齐,给力互动,唯学是求,开启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教育胜景,营造出一方继往开来的文化新天,烛照六合,惠及千秋,功不可没,可圈可点。拂去岁月之积尘,太行尤忆风流史;泽州长官李状元,依旧明丽而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