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序言

    君子爱水,智者喜山。喜山者许是喜其雄伟和曲径通幽;爱水者当是爱其柔及含蓄的内涵。于山,雾都山城那裸露的岩石缺少风情;长白皑皑的雪山多了一份冷清;泰山毓秀,因可望海上日出而酝酿了山水相依;当然还有华山的险,黄山的秀,庐山的美,珠穆朗玛的高度和昆仑的巍峨等等不一而足的大山名川,可能因自己过客的心里,所有的这一切,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怀。若说有缘,常调侃自己不过是五百年前的那次回眸,终归无缘。

    于水则有着不离不弃的情结。

    最早认识水,是村头的月牙泉,我们那里的人自封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涓涓细流,清澈见底,一年四季,不涸不竭,养育了一方水土。其次是村子几里外的那条小河,钓鱼摸虾,嬉戏玩耍,那是童年欢笑的记忆;去过济南的大明湖,文人骚客,留墨余香,泉水的涌动,给平静的湖面增加了韵动的节奏。

    再就是海了。最早认识的海,文字早于景色。多数是从唐诗宋词里的句子而望文生义。

    “欲穷千里目”的海,述海以阔;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海,述海以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海,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里的绝句,流芳千古,述海以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海,是被闻一多先生赞为“以孤篇盖全唐”的名曲春江花月夜里的诗句,是张若虚老先生的千古绝唱,述海以景。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思想在这些诗句里徘徊,海,便深藏在记忆中了。

    后来读到一代枭雄曹孟德的那首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想到当时的政治背景,如没有此等胸怀,何能容天下之士?又何能鼎分天下,后归于晋一统?海以男人宽广的胸襟在脑海里定格。

    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当所有的等待化为凡尘浅沫,海的女儿也一起羽化,连背影都没有留下。不由得想起中国神话里那个叫“精卫”的女子,其填海之举也是愚公移山之不及。这样的故事和传说,总有一声声的叹息,伴着明月,穿越世纪之风,潮起潮落。让我也深深的记住了,海,还有着一颗精灵的魂魄。

    现代诗人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个时代诗歌的代表,但两个月后凋零的生命之花是否能在珊瑚礁上再次怒放?读到这首诗歌的时候,诗人已经去世很久,总不能相信如此的鲜活的灵魂竟不能承受生命如此之轻,诗人的不羁灵魂是否在海咆哮的背景里得到了永恒?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明着写人与自然的搏斗,但当故事的最后以静默的底片方式展示:一位老人,一副巨鱼的骨架,衬托着一个高深莫测的海洋,如同一副不成比例的画面,以致无语。

    还有我们的一代伟人,选择以海作为最后灵魂的归宿。是念念不忘?是担心?还是期待?抑或只是为了灵魂永恒的安静?我不想知道答案,我宁愿相信是所有。

    庄子秋水篇:有一句“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纳之。”想一想,又该是一种多么无遮无拦的宽广胸怀。

    其实,谈到海,还想起林海,在风的舞动下,那起伏的兰绿有一种海的颜色,也有一种海浪的韵动。想起那沙海,那沙漠里的移动的沙堡,如海浪,放慢了节奏;那裸露的岩石,在大漠的风云中如同一片片的礁林,经受着时光之失的侵蚀,是另一种浩瀚的美。

    谈到海,就不能不谈到海风,吹起海军衫,吹起海兵的飘带,总是渲染童年的梦想;还有海上的帆,在咸味的海风中,飘逸如自由的精灵。

    海于我,终归意味着博大,意味着浩淼,意味着无穷无尽和不眠不休的载体,意味着辗转悱恻和激情澎湃的魂灵。

    愿以此语作为海印象组篇青岛的海、大连的海绥中的海三篇的序言。

    (二)海印象之一 青岛的海

    青岛的海,是记忆里最早接触的,游离于文字之外的真实的海。

    那还是八九年上学的时候吧,在青岛火车站上火车,那时的火车站似乎正在进行改造,感觉里还是殖民的产物。火车站离栈桥不远,于是特意跑到海边转了一圈。

    现在回想起来,记忆中的栈桥是灰蒙蒙的感觉,似乎油漆剥落的现象很严重,有着明显岁月的沧桑。也许那个时候是改革开放的时间,人们的注意力在经济建设上面吧“生意”两个字就意味着赚钱,永不停息的奔波,突然释放的政治空间,人们一猛子都扎到商海里去了,甚至没有时间去挂念亲情,更不要说停下来看路边的风景。于文字里徜徉的太久,连海边的沙滩也成为了向往已久的梦想,那份迫切的心情现在想来,仿若昨日,然而,常在很多的文章里看过的海的印象,在我第一眼看到大海的时候,有一种高处坠落的真切感觉。

    映入眼帘的是垃圾和白色的泡沫,衣着暗淡的人们。那天的天气是阴的,海以灰色的调子,衬托着沧桑的栈桥,似乎无力的呻吟着。这情形,若是用实际的心情来描述,就像几年以后,我在南方的某个城市,看到一位身材及面容皆姣好的女子,当我准备再欣赏一眼的时候,她开始用最纯粹的国骂,教训她四五岁的儿子,当时的我也许年轻,记得是跑着离开的。

    青岛的海,传说中的西山之玉,在水一方的佳人。这魂绕梦牵的海,当我真正见到的时候,却是如此的一番情景。心里更多的也许不是失落,而是深深的痛惜。

    鲜美的生鳗鱼片入嘴,也觉得是腥味颇重,难以下咽。

    从此以后,无论上学还是工作,拒绝在青岛下车。

    尽管和大海的初次约会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但因本身就是山东人,关注家乡似乎不可避免。其实也早就从很多的侧面了解了这个都市的近来地发展。常想当初或许是因为火车站改扩建,才导致的环境和氛围如此的不和谐吧。

    工作了近二十年,也见过很多海,对于青岛的海虽然也期望有一天还她本来的面目,但不再是那种魂绕梦牵的感觉,只是一份牵挂,淡淡的,若说有,只能是一种圆梦的感觉吧。

    最近的工作调动,又来到了青岛。当我再次见到似曾相识的大海的时候,我还是惊诧于她的美丽了。

    在秋日的暖阳之下,姑且先将这里当成家,走在软绵绵的沙滩上,心里不再是那种急匆匆的观光情怀,和沙滩上的人们融为一体,人便有些慵懒了。海风徐徐吹来,若一种醉酒后的澄明,些许的惬意,放逐了心灵。海子的那首春暖花开,面朝大海在心里弥漫了开来。

    海浪缓缓而来,又缓缓而去,吻过沙滩的岸,泌出的气泡,散发着一种氤氲的气息。游人很多,或远眺。或伫立,或慢行,但大都默默,偶尔的低语,也只有彼此能听得见。远处几个戏浪的孩子,赤脚在沙滩上跑,那一声声童稚的欢笑渲染了这片碧海蓝天。

    夕阳西下,将海水染成一道辐射状的金光粼粼,金光的两侧,次第的古铜、砖红,浅金,靛蓝,青灰,乃至于灰蒙蒙的一片,缤纷的色调若火炬在海里熊熊燃烧。

    随着时光的流逝,天际的界限模糊了,远处的渔船也安静了,在摇篮里沉沉的睡去。在一片无边的寂静里,只有海浪轻吻过沙滩那哗哗的声音。

    雾升起来了,自天际缓缓而来,起初若轻纱,在跳越的浪花上轻盈的掠过,若一位芭蕾的女子,踮起脚尖,在涌动着的舞台上,韵动着一曲旖旎之舞。欣赏着这曼妙舞姿,不知不觉之间,自己也成为了那婀娜轻舞之人。

    一种镂空的气息,拥抱着所有的触觉,醉了吧,在这如水的温柔里,在这缥缈的仙境里。

    身心完全在这美妙的享受里迷失了。回望的目光,穿越千层纱,城市的上空,霓虹灯闪烁的绯色,愈发的朦胧,我,终于又回到了童话世界里,沉浸在那个宝石的天空。

    由于居住的地方距离海边非常的近,茶余饭后,能有机会经常的到海边沙滩上走一走,呼吸着咸味的海风,感受天高水阔的另一种境界,吐纳一下在城市里积攒的灰尘和浊气,确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一份感恩的情怀在心底潜移默化了。

    就一条沿海的旅游路,将对面的这个大都市和海边的人们隔离的如同两个世界。清晨,驱车行驶在这蜿蜒的海岸线上,青岛的海愈发的美丽。

    绝对天然的海风,掠过舷窗,拂动长发,是一种沁人心脾的惬意,那味清凉,让日久行走红尘的心,霎那间得到了净化,旅途的劳累也消失的无影无踪。

    青岛的气候宜人。沿海公路,多数在半山腰穿过。两侧的树木也长得郁郁葱葱,人工和天然溶为一体,是一种种恰到好处的层次感。临海的一侧,欧式风格的建筑,忽隐忽现;另一侧,凝固的现代建筑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透过树梢和树与树之间的间隙,海,又是一番朦胧的境界;不时的经过一个弧线优美的浅湾,海,便豁然开朗了起来,即便坐在车里,那种寻径探幽、尔后别有洞天的猎奇心里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站在岸堤静穆的华表旁,徜徉在咸味的海风里,于极目远眺之处,白帆点点,海鸥翩翩,仿若站在时空的隧道里,背依海市蜃楼的城市背景,前面是深邃、湛蓝的一望无际,不可触及。

    起潮了,浪花是从遥远天际的法兰绒上开过,一束束洁白的浪花排成了排,次第的传来,向陆地呼喊着爱的赞歌。

    八大关的树依海,金沙滩的沙如翼,东海路的银杏经秋,第一浴场的秋泳情怀,青岛的海,以其无与伦比的的成熟韵味,将阔别二十年后的我,轻易的征服。

    心里将普希金的那首致大海偷偷的改了:

    我来了,自由的元素,青岛的海。

    (三)海印象之二大连的海

    也许跟地理位置有关。青岛的海是含蓄的,是丰富多彩的,是缥缈的人间仙境,是一位隐藏在水墨山水中的古装女子,留给你的是永远也猜不透的背影,有着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语还休的朦胧;又如留在青瓷上面的那抹淡淡的韵,仿若楼兰姑娘蒙着面纱,在雾中旖旎而行;还如细雨中江南的小巷里,擎一把竹油伞的采茶女飘逸的衣裙,留给我的是一种人在雾中、城市在海中的印象。

    那么,大连的海呢,直观里则是一位阳光的男孩,有时又像一位冷峻的东北汉子。爽朗的天空,蓝的遥远;起伏的海洋,蓝的辽阔。这是2002年的十月初,因为种种原因,自己单身一人从哈尔滨来到大连时的第一感受。当时的哈尔滨的天气已经很冷,天空不时的飘过阵阵大片大片的雪花,而这美丽的海滨城市,仿佛让我一脚踏入了江南。后来听当地的人将,在秋天的大多数的日子里,气候一直是这样的,除了风有时候大点,其余的时候,气温不冷不热,天高气爽。所以,在大连的每条街上行走,很少有那种城市里普遍的压抑感觉。

    在大连总共待了两年多的时间,现在想来,大连的海,是变换着的。

    温和的时候,海风习习,涌动的海面,是蓝绸之舞,海水遇到海面下的暗礁,溅起的朵朵浪花,是蓝色绸缎上盛开百合,海鸥点点,给了这舞以生命的气息。远远望去,海天一色,海面和天空相互辉映,那种极致的蓝,蓝的清澈,蓝的晶莹,蓝的透明。

    而当每年的春、冬风起,那肆虐的海风,似乎比沙漠的尘暴还要狂野,一切的生灵,在风里都是渺小的。你看吧,整个大海沸腾了,回旋着;拉动波谷,露出黑色的礁石,然后迅速的抹平;远处卷起的海浪,如同闪动着寒光的弧形巨刃,一如传说中的日月弯刀,一波波的向着陆地水平的劈了过来;即便是经过了无数礁石的阻挡,跌跌撞撞的来到海边,也不肯罢休。这个时候,大连的海是个咆哮的巨人,海鸟似乎也躲避了,连陆地也在她的脚下颤动。

    只有风停了,大连的海才慢慢的恢复一种相对的平静,拥抱着礁石,涌动着昔日的情怀。那些被它的肆虐所扬起的海藻和浮游生物开始沉淀,精疲力竭的她也开始短暂的休憩,略有的忏悔在海面上呈现出一种深邃的、琢磨不透的蓝,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

    大连的海,是有性格的海,如同有着性格的大连人。

    作为京津的门户,大连有着很好城市环境,记得自己当时在开发区,道路清洁的连一片纸屑也不忍心随手扔掉。还记得大连人是自己去过的城市中乘公共汽车最遵守秩序的人。自己往返连、津之间,乘船和火车各居其一,很难忘的却是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海上看日出。

    内心里曾经做过比较:巴金的海上日出是曾经学过的课文,那是巨匠的经典之作;徐志摩的泰山日出也是名人墨宝。自己也爬泰山看过日出,感悟人在峰顶,山下是海,遥远的天际,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远观景象。一人一山一海与日出,一动一静,衬托着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宇宙的伟大、生命的轮回及无常,是一幅绝对隽永的、具有哲理性的画面,也是一个人站在遥远的对岸,观望自己往世和来生的镜子。

    而在海上看日出,也许对以为渔民或者一位水手而言是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我这样的旱鸭子来说,却是奢侈的了。当那一轮硕大的红日慢慢的从海面下爬上来,看吧,海水都沸腾了,烈焰,从天地的边缘,瞬间就燃烧到了自己的脚下,连轮船都被这绚丽的晨曦染成金色,那种磅礴的气势,那种腾空而起、疯狂燃烧的激情,似乎煽动着自己的心,煽动着自己的身体,和这海,和这朝阳,共同膨胀、碰撞,发出熊熊的火焰,照亮天际,照亮宇宙,纵然化为灰烬,也在所不惜!

    那一刻,灵魂瞬间羽化,从此,知道了什么叫做激情,也知道了什么叫做煮海。

    大连以金门作为其和内陆的连接点。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个丘陵地貌,也许这样定位不是很准确,可能和礁或者岛有关系吧。从海边的沙滩上我也能感受到这样的印象。

    即便是最好的金石滩,海边的沙滩也是一颗一颗的沙粒,少了那种细腻和温柔,多了一种有棱有角的质感。看名字就知道,不是“沙”而是“石”至于金沙滩,则是人工的痕迹了,旅顺口,棒槌岛也是如此。不过这样的沙滩,穿着休闲的鞋子在上面走,感觉也是很好的,是另一种脚踏在大地上的真实感受。

    大连的海滩,从海水一直到岸上,沙粒也是由小到大,到小砂石,到鹅卵石,到片石,到礁,到巨石,还有的干脆就缺少了过渡,巨大的岩石突兀出海面几米,十几米,挡住海水,组成了岩的堤岸。但这样的地方,站得高,看得远,依然是观海的好处去。

    忘记某个地方了,某年的夏天,在海边高出海面几米的的岩堤上,一溜的草棚,里面几张简单的桌椅,来点烧烤、海鲜之类,然后来点啤酒,外面艳阳高照,坐在草棚内的自己,任海风徐徐的拂过,眺望着更远的海景,一种回归自然的心情油然而生,心里感叹着,幸福生活也许不过如此。

    更有甚者,在近海的巨石上安置了几把遮阳伞,一把海竿,一把手竿,交一点点钱,你就可以租来,过一过当年姜太公垂钓的瘾。记忆里有位小伙子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席地而坐,手扶着膝,一边吹着啤酒,一边若有所思的望着远方,鱼铃的响动似乎也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追逐海鸥的视线让他的表情很肃静。

    多少年过去了,那份远离红尘喧嚣、返璞归真的神态,一直在心里沉淀。

    因地理特征所决定,大连的海鲜和海产也很出名,岩礁和海底海藻区决定了其本身就是“辽参”的产地之一。海参夏眠冬长,营养丰富,但其人工养殖以前的捕捞也有很多的不幸。曾经接触过一位深海捕捞的长者,听他介绍了一些事情,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很早就有,随着科技的发展,下潜深度也越来越深,但他们说,原来那些的人并不是那么幸运,有的多数得了一种叫减压病的怪病,不可医治。后来知道是上浮的速度过快所导致的负压病,然后代代相传,即使这样,也有很多人走上了这条路,同样也有很多人得了这种病,这位长者就是如此,属于轻的,终生不能劳动。其实自己在听这个故事之前,就从二战史上知道了这种职业病,但听老人讲完,还是不禁唏嘘起来。从那以后,自己每次吃海参的时候,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总有一种余味在心里。

    今夜,写这篇文章的同时,不知怎的,我心里有着同样的感受。

    今夜,我徜徉在大连的海的记忆里。

    今夜,没有如椽巨笔,我用自己的心写着大连的海。

    (四)海印象之三 绥中的海(上)

    哗哗哗

    这似曾相识的声音,在睡梦里都会响起;或者闲暇独坐的时候;抑或午夜蓦然的惊醒,这旋律还有着从耳边飘过的痕迹。

    我知道是自己在不经意的时候,触动了心底的那根弦,弹拨起悠长的笛声,记忆,在岁月的沉淀里,渗透了出来,丝丝缕缕,不可掩饰。

    突然感悟,海和岁月一样,掩埋了多少情怀,你我终将老去,生命的归宿不过是一抔黄土,即便那抔黄土,在时空的隧道里将逐渐失却淡淡的颜色,化为尘埃,连佛家所言的皮相也将不存。怕只怕连尘埃也不得安宁,经岁月的雨水冲蚀,终归大江东去

    恨地无环若何?

    吹破长天又若何?

    一代天骄今将安在?

    终究不过是沧海桑田,过眼云烟

    期期艾艾之后,不再审视秦砖汉瓦飞行的弧线。淡然一笑,无语默然。独坐听海。

    纠缠在心里的也许不是这声音,而是籍这开启记忆之门的钥匙,追溯似水流年,在一份流动的时光里,凝望曾经青春飞扬的影子,拾取海边的一朵朵浪花。一任思绪在凡尘浅沫里挣扎,握不住光与影的交织,如指间沙,倏忽而逝。

    最美丽的海螺是在最深的海里吗?

    那么,最美好的印象在何方?

    是不是在最深的记忆里?

    如同当年那些与海相伴的日子,那些不离不弃的底片在脑海里层层叠叠?

    每当这个时候,不由得我不想你,绥中的海。

    说起绥中,估计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提起山海关、秦皇岛、南戴河、北戴河,估计听说过或者去旅游过的人很多。绥中,只不过是山海关北去的第一个小县城,和兴城一样,有着最天然的海滩,浴场和渔村。

    我所住的地方其实还要小,在地图上你找不到他,若记得不错,应当是绥中县前所镇一个叫小赵屯的渔村。当时是参加一个电厂的建设,该电厂建完后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站。九二年到九五年,在这里生活了四年多,绥中的海默默的伴着那段参加工作不久的岁月,无怨无悔。在心里,自己甚至已经把它当成了第二故乡。

    从那个时候到现在的日子里,绥中的海,如同树木的年轮,是心中永远不会消失的痕。并从此记忆里不能挥去。

    要谈绥中的海,就不能不谈这些,因为这,我才有机会在那里拥抱了她。一千多个日夜的与海共眠,即便是一粒沙,历经时光的打磨,在今天会回望的视线里,难免增添了一种圆润的色彩,并引导着我在海上升起的那轮明月里逐渐的迷失

    四月一日,没错,愚人节的那天,经过一夜的火车的颠簸,在我填补了一个沟帮子烧鸡之后,终于到达的目的地。

    招待我的是原汁原味的清蒸海鲜,据说是海水煮的,也不知这吃法有没有道理,但那鲜味,至今留有余“鲜”其实对于我这样半个胶东人来说,小时候,海鲜也不是常能吃到,后来到了南方,习惯了成都的小吃和重庆的麻辣,在那种味道里浸泡的味蕾,在海鲜的美味里复活,当是另外的一种享受吧!

    办公室距离海边仅仅五十米,枕着海涛睡眠确实不是虚言。直到现在,似乎没有声音还是睡不踏实,算来也是职业病的一种吧。绥中的生活是枯燥的,有了这海,平添的不仅仅是乐趣,或许还是一份慰藉,让年轻躁动的心得到休憩,得到一份安宁。

    早上,在薄雾萦绕里的村庄,格外的寂静,这反而衬托了海涛雄浑的声音。在一种激荡的力量里跑步,那种踩在地上的感觉,很真实的味道。一步一个脚印的沙滩,在朦胧中蔓延,海浪不时的冲上来,试图抹去这一幅幅的画卷,却徒留一个个的浪花,碎在了不甘心的梦里。远处有机器的轰鸣传来,那是出海的人们归来,轰鸣声穿越海涛的频率,向熟睡的村庄传送着收获的信息。

    村庄在晨曦中醒来。海滩上人们多了起来,三三两两的,有的在散步,有的在远眺,有的在嬉戏,还有的在捡拾着冲上海滩的海白菜。那弯着腰的一定是在逗冲上沙滩的小螃蟹,要不就是挖到了一窝花壳蚬子。说到螃蟹,这里出一种蜘蛛一模一样蟹类,就是不会织网。你看它圆滚滚的肚子,像个充满了气的小皮球,行动迅捷,但是个头都不大,比乒乓球略小。听当地的人讲,这是这里的特产,这种蟹不能吃,并且有一个特长,就是不怕砸,几乎能力顶千斤。我曾经亲自试验过,要拿榔头才能将此物的壳敲碎。至于别的地方有没有这种“蜘蛛”蟹,自己确实没有考证过。

    花壳蚬子,则是较普遍的一种贝壳类生物,颜色由浅白到棕紫,个头也不大喜欢群居。曾经见识过当地的渔民是如何收获的,很是有趣。首先要有一双渔民的眼睛,找到它的聚集地,退潮过后,沙滩上冒泡泡的地方多数就能找到,渔民用准备好的海锹,深深的挖下去便是,要是运气好,当是很好的收获,只是要饱口福,还是要等几天,因为花壳蚬子是在沙滩上生存,含沙量很高,只有让它吐干净沙子,炒来或者煮来吃,味道也不错。其实很喜欢它壳子外面的花纹,在没有规律中蕴含着规律,曾仔细观察过,似乎是甲骨文的符号,留着远古的气息,奥妙无穷。见过当地人将贝壳做出很漂亮的花瓶,只是可能没有很好的保存方法,失去了生命的色彩。

    海上日出,曾经是文人骚客的主题之一,也是自己学习的范文。但当自己在清晨的海风里,凝望着东方的天际,由模糊的混沌,到青色、到青白,直到海天的界限略微的清晰,远处的海面不再是蓝色的,一点淡淡的发白的感觉,慢慢扩散,在海天的交汇处,色彩和亮度也在变换着,蔓延了过来,直到一抹红晕,向两侧辐射着,慢慢的染红了天空和海水,归航渔船的剪影,在这自然的背景里充满了诗意。由小心翼翼的积蓄力量,到喷薄而出,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你亲眼目睹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光芒从漫天薄云的间隙里辐射出来,将云彩点缀的美轮美奂,宏伟、壮观。这个时候感受的也许是文字里表达的那种意犹未尽的境界。不禁感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言不虚。

    海滩上的人多了起来,归航的渔船也在霞光里靠岸,接送海鲜的小船来往的穿梭着,人们在一片喧闹声中,感受着丰收的喜悦,新的一天开始了。

    记忆里绥中的海,绝不仅仅美于此,那沙滩也是绝对值得描写的,细、绵、浅、柔,赤脚走在上面,绝对是惬意的享受。每逢夏季,来海边游泳的人多了起来,这个角落里的小渔村也热闹起来,海滩绚丽了,张开她温情而宽广的怀抱迎接着带着一身城市征尘的人们。

    若是有机会,你还能亲手摘下海鲜,自己到渔民的家里过一回烹饪的瘾。

    那是浅海的渔民归来,将网挂在桥头的一侧,另一侧挂在远处,就在这立着的网上,将一个个肥大的蟹虎摘下来,要小心,这种蟹虎,各地有各地的叫法,有叫皮皮虾的、有叫虾爬子的,我记得最早是母亲教我认识这种生物叫“虾蒲”至于为什么,就不知道咯,现在约略的想来,可能是一种谐音,至于什么的谐音,自己找寻过多次,未得其解。蟹虎尾有三棘,若不注意,只见它腰一拱,尾巴闪电般的弹向你捉它手,手指见红是肯定的事情了。所以在享受网上乐趣的时候还是要小心翼翼的,不可得意忘形,免得美味未曾先食,受点轻伤,失了乐趣。

    可想而知,凡是留在网上的蟹虎,肯定个个肥大,到渔家借灶一用,煮来下酒,鲜美异常,自然可以大快朵颐,大饱口福了。

    (五)海印象之三 绥中的海(中)

    夏季,也是自己的好季节。记得刚去的时候,下海的愿望非常强烈,自己的这一愿望得到了当时电力局一位朋友的附和。他是个真正的泳者,蛙蹼、潜水镜装备齐全。为了证明自己是个男子汉,我们特选“五四青年节”下海。

    那天,天气不是很好,瑟瑟的脱掉了衣服,风一吹来,浑身就是一层的鸡皮疙瘩。看到朋友义无反顾的样子,只有学着望浅海的深处走去。入水的感觉,竟然感觉到很暖和,裸露在风里的身体,却是另一番景象。咬咬牙,索性一猛子扎了下去,浑身反倒是被温暖包围了,只是从海里露出头来的时候,那海风的凉意,给自己的感觉依然是战栗的。

    朋友一直往海的深处游去,而我只有猫在水里,欣赏他矫健的身姿。多少年过去了,不知他是否还记得这印象如我一样的清晰。只是自己最后一呆在水里,冷的不愿意出来,成就了自己叶公好“海”的名声。

    后来的天气逐渐的暖和起来,游泳也是成了几乎每天的必修课。天热的时候,在沙滩上撑一把巨大的遮阳伞,游泳累了,就躺在浅浅的海水里,任海浪一波波的拂过,或者在沙滩上挖个沟槽,用温柔而炽热的细沙将自己掩埋了起来,只露两只眼睛。

    远处的大船静止着,天上的白云流动着,在一刹那间,或许是感觉船的倒影,在蓝天的云海中游弋,飞翔的海鸟是这天地间飞舞的精灵

    当自己的灵魂真正融化在这海边的风里,那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便脱离了红尘,羽化的味道,自是另一番的惬意。

    绥中的海,在靠近岸边500米的位置,海滩普遍的很浅,平均深度不超过两米,成波浪状的起伏,是绝对的天然浴场。要是退潮略微大一些,在岸上,能很清楚的看到一道一道发白的位置,那是中间几道略浅的浅滩;在500米以外,海似乎骤然的加深,在这样的海水里游泳,即便是风平浪静的夏天,海平面一米以下的海水,似乎有着一种瘆人的凉意,更加的加深了对海神秘莫测的敬畏。

    远处的大船,始终是那个时候的梦想。当有一天,还是按耐不住自己,终于向着远方出发。当时自己游泳的最远距离,远远没有到达远方大船一半的位置。不知道是什么支撑着自己的意念。游阿游,越往深处游去,那瘆人的凉意在一层层的增加,对大海的畏惧也一点点的增加,不可抗拒,当用尽了连狗刨之类的所有的游泳姿势是时候,终于到达了心中的目标。

    可是,面临着高出海面近两米的大船,心里凉了半截。回头望望,岸边的人群,像蚂蚁般大小,足可开估计出这段距离对于精疲力竭的自己意味着什么。绞尽脑汁之后发现,虽然无风,但深海的位置,浪还是很大,大船在海里也是渺小的,像小时候玩的纸船在河流里差不多,一点的波浪,它就开始起伏了。瞄准时机,在浪头和船起伏交错的那一刹那,我一次次的冲击着登船的决心。无数次的失败,让我终于攀到了船舷,却没有力气将自己的身体拖上去,海水,像一个巨大的吸盘,拒绝我的离去。

    当我的双脚终于踏在大船坚实的甲板上,远处又是一番迷人的海上景象了,真正的浩淼,真正的辽阔,天和地之间,唯有静默,看我一个人在舞台上尽情的呐喊、雀跃。岸上的人们,如蚁般大小,感觉自己在博大的大海胸怀里,一种被宠爱,被放纵的感觉。但是,当静下来的时候,海风是呼啸着在耳边掠过,在一望无际的辽阔了,膨胀的心开始无限度的缩小,直至化为尘埃。

    低头看看自己的身上,一道道的血痕殷然。不由得开始对这些寄生在大船上的贝类生气起来。回来的时候,恰好又是一位泳者,我们是相互鼓励着游回了沙滩,但是,尽管一直瞄着出发的地方,真正到岸的时候,,已经偏离了原来的位置很远很远

    真不知道,那天要是没有这位朋友,我也许会在船上过夜,年少轻狂的代价,就是精疲力竭之后,已经失去了游回去的勇气。等待的结果,也许是人们第二天发现我,将我救回陆地吧。

    记得有一个词语叫做“抵死缠绵”来形容一种爱到极致,自己和绥中的海也有过这样的一次死亡之吻。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沙滩上人流如织,海风很大,一直在印象中温和如小家碧玉的绥中的海,似乎情绪激动了起来。游玩人们的衣服和头发也像风中的猎猎旗帜,飞扬了起来。

    远望,海浪从遥远的天际,呼啸而来,带着浪花绚丽的白色,如刃之霜花,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席卷过长长的浅滩,依然不肯罢休,在沙滩上溅起近一米高的浪,然后呼啸着散去,似乎要把游玩的人们也一并的吞噬。但浪花终抵不过岸的阻挡,散了开去,释放着无边无际的泡沫,将原来好好的沙滩渲染的像一个充满了泡沫的澡盆。在人与自然的抗争中,嬉戏的人们屈服了,坐在靠岸的浅滩里,任由海浪推来搡去。

    多么难得的冲浪机会啊!电视上那些冲浪的镜头和勇敢者的游戏,让不安份的心急剧的膨胀没有丝毫的顾虑,一路奔跑者、呐喊着,冲进了大海的怀抱。

    冲浪、冲浪。

    穿越层层的阻挡,穿越水的屏障,穿越传说,穿越幻想,以年轻的力量,以无所畏惧的胸膛,体味穿越的喜悦,体味穿越的辉煌。

    意气,若失去了理智的约束,便会造成不可逆转的错误。当自己在一片涛声轰鸣的声音里,肆意的享受自由、喜悦的穿越之旅时候,周围的背景竟然沉寂了下来,轰鸣声似乎也是从遥远到地方传来,在心脏上敲击的节奏隐隐约约,霎那间的清醒已经来不及了。

    前望,激动的海,卷起的浪是一堵墙,远处的一切,在水幕的遮掩里,除了一种浑浊的绿,什么都看不见;回望,在海浪起伏的间隙里,视线所及的岸,在遥不可及的远方。

    决心尚未迷失,思绪终于回归,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岸,才是我停泊的地方,毅然的转身,却在猝不及防海浪的拍击里,瞬间的将自己击的粉碎,那是一面千钧之势的水墙,失却了往日缠绵的温柔,倏然感觉的生命之轻,若一篇浮萍,在风吹雨打中沉沦。一口涩涩的海水,呛进了喉咙,唯一的感觉是被上帝之手,扼紧了喉咙,瞬间窒息的感觉,在澄明的脑际是那么的清晰,以致多少年以后的今天想来,一直不曾忘记。

    意志,顽强的支撑着我露出海面,却只能屏住呼吸,那种对新鲜空气的向往是如此的强烈,真正的望洋兴叹,我怕,那海水呛进肺里,我将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从东方升起。

    突然的感觉,海似乎平静了,在眼角的一瞥里,海浪,又是海浪,在抽空了我身下的海水之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翻江倒海的向我压来,其实就是火光闪烁的一瞬,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和思想准备,我被深深的压入了海底,像一条绝对的死鱼,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唯一的是刚才钻出水面的那一丝疯狂的欣喜,被无情的击的粉碎,海水是被压入了口腔,到器官,和体内的本能在抗拒着,撕扯着脆弱的神经,试图彻底的征服我,击垮我

    我知道,这时的屈服意味着什么,抑制住所有生命生存的欲望,做一个水泡,和卷入海底的浪花一起上浮,当时就是这样想的,还有唯一的念头就是祈祷“大海啊,原谅我的莽撞,我是你臣服的子民,若是你在给我来一口海水的考验,我将不再归去,我愿在你的怀抱里长眠,是的,我愿意”

    (六)海印象之三 绥中的海(下)

    绥中的海,留给自己的这次死亡之吻,是如此的真实,从那以后,我将自己归类于青春已殇逝的人了。

    估计第二次露出海面的我一定非常狼狈,多少年过去了,直至今夜,一直试图想象自己当时的情形,却一直想象不出

    画面在延续着,祈祷的愿望似乎应验了,海浪只是在我的前面几米和身后几米的地方威逼着我,继续考验着我的意志。在波峰和波谷之间是一段相对平静的水域,我,终于可以吐出涩涩的海水,但是是闭紧了嘴巴,让一丝咸咸的海风通过鼻腔,压入肺里,我不敢大口的呼吸,我担心,腿,虽然没有痉挛,但是我不敢保证在这摧毁一切般的压力下,我的面部肌肉不会失真。即便是渴望,我还是不敢去赌,一旦我赌输了,那进入肺管的海水就是致命的毒药,也许那样呻吟这死亡,更加的令人恐惧。

    就那一丝海风,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痕迹,几秒钟,彻底的清醒过来了,对于岸的渴望,从来没有这样的深刻过。疯狂的洄游,没有了节奏和韵律,心中的唯一念头就是,回归,回归。岸边的人们,越来越近了,可是一个海浪有把我拖回十几米,如此的反复,求生的本能却愈来愈强烈,海,你就戏弄吧,我不在乎,我要脱离你的吸引,将用尽所有的力气去拥抱岸的美好,要么你把我击沉,要么我回归属于我的陆地。

    在不停息的游动里,我的欲望疯狂而执着,也终于学会了对付浪头的唯一办法是迎着浪峰侧游,避免了吃更多的苦头。近了,近了,我似乎能触摸到距离我最近的戏浪人的身体。海浪一下子又把我拖回了她的怀抱里,是不舍?是依恋?还是戏弄,我惘然了,但海沙蹭到肚皮的感觉很真实。

    海滩,是真的吗,我又和你如此真实的依偎了吗?僵直的念想里,陡然感觉,生存,是如此的美好!我索性将自己彻底的伏在海底的沙滩,让不舍的海浪,一次有一次的碾过而欧疲惫的身体。

    那次的死神之吻,是如此的刻骨铭心,但也是难得的一次人生经历吧。我其实更愿意描述绥中的海,是美好的,和亲爱的您一同分享。

    到过海边,若是没有当过一次真真实实的渔民,不能说是一次完美的旅行,但也许这样的机会真的不是很多,因为工作的便利,我当渔民的机会却有过那么几次。

    当渔民的标志是用过渔网,或者随船出过海。其实自己的渔民生活,用的却是拖网,勉强贴边吧。

    拖网捕鱼,确实很有意思,但或许那些常年累月的在海上漂泊的惹不这么想吧。今天的描述,我只忠实于自己的记忆。

    夏日的傍晚,夕阳即将告别海平面,余晖将大海染的异常的美丽。这是,我们十几个人,抱着从当地老乡家里借来的拖网,旖旎的下海了。

    一人在前面,后面的人一字排开,由浅到深,往海里排了开去,岸边的人站定了,直到将上百米的拖网抻直,这时候,远方的人,一边游泳,一边往回兜,中间的人配合着,慢慢的,抻直的网成了一个圆弧,两端在逐渐的靠拢,不时漏网的猎物,从脚底或者身边穿过,此起彼伏的叫喊声响成一片,这情节的回忆,让我的嘴角洋溢着笑意,似乎和记忆深处的一海欢笑,辉映了起来。

    最后,由沙滩上的人和海里的人,齐心合力,一起将拖网拽上沙滩,嗬,看看网里,丰硕的成果:

    尖尖嘴的枪鱼除了长长的嘴巴,酷似了带鱼;透明的海兔子只看到眼睛;两边带刺的花壳蟹慌慌张张的爬着;海红也不甘寂寞的奔跑逃生还有几种叫不上名字的鱼等,装满了满满的两个大盆。那个时候,也许不在意这些海产品的捞到了多少吧,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一份心情,一份快乐,在今天记忆的默片里总有欢乐的声音,穿透岁月厚重的门传来,清晰如昨。

    在绥中四年的生活,关于大海的了解,确实增加了很多,即便贫穷,即便艰苦,我依然感谢和感恩生活。

    海市蜃楼是在成语词典里见到的,但在绥中的海上,真切的看到曾经有那么一次,不是很清晰,隐约的画面,影影绰绰,似乎是一处车水马龙的闹市,仿若我们今天看的水幕电影,只是要模糊的多。但自己知道,那刹那的虚幻,是绝对的虚拟世界。

    那雨后的彩虹,应该较常见的。但是,在洗涤过的天空,在蔚蓝的大海上,彩虹以其艳丽的脚步,垮过远方。而这一端,似乎站在新建成的楼顶上就可以触手可及。这样的背景,也许是难得吧。但给我的印象是:美丽的东西,总如午夜的烟花,禁不起时间的考验,一如昙花,芬芳之余,缺少了隽永。

    还有一次,是当地的海蜇丰收,游览的人们在海边的沙滩上拣海蜇,,就可以满载而归。后来听当地的渔民讲起,真正的海是不容纳没有生命的东西的,无论是螃蟹,无论是贝壳,还是鱼类,一旦死亡,终将随着潮汐,推到岸上。站在海边,徜徉在咸味的海风里,看着这一望无际的辽阔和不可捉摸的深邃,琢磨着渔民来源于生活的真理,不禁赞叹于海的圣洁。

    海的冬天呢,没来到绥中的海以前,原以为海是不会结冰的,要是有,也是碰沉了“铁达尼”号的那种冰山,但是,就在那一年的冬天,海给我上真正的一课。

    漫长的海岸线,似乎是凝固了的浪花,在岸边的沙滩上定格,慢慢的往海的深处继续的冻结。海浪彻底的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在散开之前,在冰上将自己衰败的印象留给观海的人们,那种陨落的美,总是带着几分怜惜的情怀。一种凝固了的繁尘浅沫也许是海真正抛弃了的曾经。

    海边的月色,是记忆里的一处绝美的风景,风平浪静的时候,总能见月下三三两两散步的人,月光如水,倾泻了下来,笼罩在散步的人的身上,如纱般的轻盈,似乎隔着它能看见对方的面孔。这时的月光,纯洁的透明,一种阴柔之美,沁人心脾。涛声也慢了下来,在一种不疾不徐的的节奏里,仿佛母亲摇篮曲在心中响起。每每这时,我们这些游子,总是静静的坐在沙滩上,将思念的目光,投向远方之外的远方。

    海的记忆是美好的,像海边钓蟹,像一滩之隔的淡水鱼等等,回首的浅望里,记忆的中的海,一朵朵的浪花,不时的在回望的视线里跳跃。

    但是,即便是再美好的东西,也许只是生命的过客。

    因为我终将前行,轮回的宿命还远远没有结束,也许,不就的将来,我终将与你在这里相见,但是现在,就在今夜,一杯香茗,一支烟,透过升起的迷雾,心中想起那首歌,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歌声中,潮起潮落,涛声依旧。

    今夜,我在海涛的声音里变小,成了童话里七个小矮人中的一个,渐渐迷失的童话碎了,化为了繁尘浅世的泡沫

    海涛的声音逐渐的消失了,记忆的门随手关上。

    门外,镂空的羽翼,在自由的天空,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