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聃聃文集 > 观夕观瞻

观夕观瞻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们走进观夕洞,像是走进了幽远的历史。

    铁锤叮当,号子哼嗨,火星飞溅,钢钎在不屈不挠地楔进。世世代代,台州的硬汉们就是这样向大山进攻的。然后,一根根绳索,一双双强壮的胳膊,从幽深的石仓里,吊出了石板、石条、石块,运往天南地北,四面八方,打造着现代文明

    陪同我们的温岭朋友指着远远近近、郁郁葱葱的大山说:它们都是空的。“空的?”我有些诧异。她继续说:里面的石料早被采尽了。

    我惊叹祖宗们的聪明,他们在山的表面打开一个小小的口子,避开了表皮的风化石层,不断地凿进,凿进,把大山深处的精华弄了出来。我们见过太多的大山被采石后的破碎和疮痍,而这里的山,却保持着漂亮的原始形貌和丰厚的植被。

    岁岁年年,人类总是和石头亲密接触。不提远古的石錛石斧了,记得我小时候去外公家,总要和外公院子里的石人比比高低,接着爬上石马,一边拍它一边高喊“驾驾!”有时候,我安静地坐在二堂的石鼓上,聆听长辈们说古论今,有时候却和表妹们疯抢石锣,然后从它冰凉的石座上哧溜一声滑了下来。外公的大门外有四对半人多高的旗杆夹,横向凿有圆洞。节日里,每对旗杆夹里都插上一根毛竹旗杆,用麻绳栓紧了,看上头彩旗猎猎,村人们都充满了自豪。我想若不是那石打的旗杆夹坚实,哪里承得起这么大的招风旗帜?

    我生活在农村,知道农民们须臾不能离的石磨、石臼、石碾、石碓、猪牛食槽和拴马桩。小学的草地上,总是放着大小不同的石锁和石担,那是让后生们锻炼身体用的;穷家的孩子买不起纸张笔墨,母亲们就往他们怀里塞一块青石板,随便捡块断砖破瓦,就可以让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

    成人后,我开始行走生涯,走过倥侗作响的石板弄堂,走过高高弓起的石头拱桥,沿着方石垒成的河岸,走向遥远的陌生世界。我瞻仰过天安门前的巍巍华表,也欣赏过故宫前的威猛狮子,还摸过民间桥头的吉祥麒麟,路过凉亭,在石凳石桌前休息喝水,养精蓄锐后继续赶路。

    我以为,这一切都和长屿洞天密不可分。为了生计,也为了造福后代,台州的采石人世世代代辛勤地劳作着。一千五百余年,修桥多少座?铺路到何方?将多少镇邪的石兽运往名刹古寺?又把多少日用石器送到千家万户?如今我们观看着石壁上的道道凿痕,个个洞眼,就像是阅读密密麻麻的铭文,我们读出了先辈的坚忍不拔,读出了他们的聪慧和智商,读出了他们与天奋斗与山奋斗的其乐无穷。

    然而祖宗们肯定没想到,采石留下的洞穴,留下的残崖,居然会造福儿孙,居然能成了一座座石文化的宝库!

    诸多的石洞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观夕洞,它位于双门洞景区凤凰山北麓,是石工们千年开采留下的最大洞群。

    洞口是个斜弧形的缝隙,那模样像个踽踽独行的修女:前倾的身子,微低的脑袋,黑披风曳地,显得庄重和神秘。

    未进洞内,先闻泉声,左侧绝壁上,一尾小瀑飘飘忽忽,下面是一个小小水潭,清澈见底。

    进得洞去,只见四龙九曲桥如四条矫龙,蜿蜒起伏,扑向中间的那颗巨大的石珠。桥下碧波荡漾,小鱼在悠闲地游弋。潋滟的波光映照在石壁上,一层层次第展开,使僵化的岩石变得熠熠生辉。

    下了石桥,踏上十余级整齐洁白的台阶,一尊袒胸露腹的石弥勒,对着我们绽开大彻大悟的笑容。他的右手执一条著名的布袋,传说汉化了的弥勒就是这布袋和尚的化身。他出生在五代梁朝,为了修建他出家的浙江奉化岳林寺,他手提布袋脚蹬芒鞋四方寻找上好石料,可是却没有让他满意的。一直云游到台州温岭的长屿洞天,看到满山满地采出来的石板,他就动心了,他对石仓主说,他想募化一布袋的石板。矿主想,一布袋能装多少石头?便爽快地答应了。谁知这布袋竟是个无底洞,和尚把采石场和已经运往码头的石板一股脑儿给装了进去,轻轻一拎就走了。

    现在,他得意洋洋地坐着,笑看从地球每一个角落来的芸芸众生。

    在弥勒佛的左后的绝壁上,有一小瀑飞流直下。我一直以为,石是山的骨头,水是山的精灵。我见过不少名山异洞,尽管洞外瀑声隆隆,却极少见到洞内飞流直泻的。而这天巧遇大雨,观夕洞里里外外都是大大小小的飞瀑,水声哗然,使得洞群更加鲜活生动了。

    穿过一个低阔的隧洞,一只幼狮孤零零地蹲在右侧的角落里。它“头发”鬈曲,爪子稚嫩,撒娇般地扭着身体,稚态可掬。比起别处凶猛威武的狮雕来,它显然不够起眼。但仔细一瞧,却是宋代的作品。由于年代久远,身体的一些部分都有些磨损了。

    前方出现了一对华表,高矗的石柱顶端,蹲着一条小龙,漂亮的犄角,长长的龙须。柱身则另有长龙攀缓缠绕,更有祥云朵朵,参差期间,让人觉得太平和祥瑞。这可能是现代新作,柱身洁白无瑕,凿痕清晰可见。

    接着就是先人留下来的石磨、石臼、油辗等农用石器,还有别处很少见到的石窗。石窗分浅浮雕、浮雕、深雕、半圆雕、圆雕和透雕。石窗除了通风、采光,更能防火和防盗,比起木质的窗棂来真是好处多多。台州的石窗工艺历史悠久,构思奇妙,雕刻技艺早已炉火纯青。观夕洞下面就有一条透雕的石窗长廊,洋洋洒洒有数百扇之众。就图象而言,有心心相印,有鸾凤和鸣,有五谷丰登,还有金钿套环和“万”字串连;花、草、树木惟妙惟肖,福、禄、寿、禧样样俱全。象征着丰收、富裕、和合和吉祥,还有原始图腾的崇拜。

    穿过一条短短的隧道,我们步入了洞内的音乐大厅。这个厅像个倒扣着的巨钟,有数十米高。上头窄小,下面却宽畅坦荡。厅内线条流畅,壁面比较光滑,有些像西方古老的皇家剧院。这个音乐厅着实不小,能够容纳700名观众。

    台上正在演秦,丝竹悠扬,钟鼓铿锵,灯光曼妙,少女娇美。让我想起李白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让大家恍若置身在仙境。更为神奇的是这里并没有音响设备,由于空山的共振和洞壁的回音,造成极好的音响效果。游客们不管处在哪个角落,都能享受到美妙的同频自然立体声音乐。

    音乐厅的右边,有一个幽暗的小池,定睛细看,几只石青色的蛤蟆匍匐其中,不知在做什么暇想。我们倚在洁白的栏杆上,仰脸上望,只见岩如穹庐,笼盖周遭,一束山泉从天而降,击起阵阵涟漪,蛤蟆们仿佛蠢蠢欲动了。崖顶一个小小的天窗,据说是一个井台,那么我们此刻就置身于一个无壁的井底,同蛤蟆一样,有了坐井观天的味道。

    借着微光,我们顺着崖侧的石阶拾级而上,石壁上时有泉水滑落,滴溜溜的湿了路面。走了六十多级,来到了一个小小的平台上,平台不平,坑坑洼洼地尽是积水,我们沿着护栏小心地转了个弯,又攀援了数十级,迎面见到一个巨大的石碗。这个碗有多大?旁边的石壁上悬一金牌,上书“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并说明这石碗高1。01米,外径2,71米,内径2。53米。估算一下,竟装得2吨多水。我想不会游泳的人如果掉下去,非淹死不可,确是天下第一大碗。导游说,碗里头还有个宝物。我们赶忙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往里一看,发现一龙头、龟身的怪物。导游说,它名叫贔晰,是龙王九个儿子中的一个,在这里担任着镇碗的重任呢。

    温岭人为什么要在这儿搁一个巨碗呢?据说不远处有一座“镬肚脐”山,颇像一只倒扣着的饭镬。饭镬哪能倒扣呢,那百姓岂不是要饿肚子吗?于是就制作了这只宝碗,接住了那口不负责任的镬里倒出来的饭,一方百姓才能丰衣足食,不受饥诿之苦。

    左转,上了个奇特的、片片鳞状的台阶,就是一条黑咕隆冬的隧道,上面提示“不要碰头”这是真正的曲径通幽了,如果不是半道上一个排风扇状的圆形石窗,那必定是伸手不见五指。我惊叹崖壁之薄,也钦佩温岭人之聪明,有了这个别具一格的石窗,既给人美感,又能通风借光,让我们一口气穿越这个又长又暗的隧洞。

    前方传来啪啪的击水声。一块方石上,斜搁着一枚青色的石钱。这石钱有多大?直径0。8米!此处虽然光线幽暗,但“政和通宝”四字却清晰可辨。更有意思的是,崖顶一束水线,飞流而下,直穿那四方的钱眼,仿佛是一束麻线,要把这枚大钱穿了起来。长期的水击浪溅,把石钱打磨得闪闪发亮,古色古香,不由人想把它当作珍贵的古币收藏起来。壁上,有书法家张直生先生的“泉声石韵”四字,遒劲清逸。此水清冽甘甜,长流不息,钱眼中终年碧水满盈,象征着台州财源滚滚,繁荣昌盛。

    “洞顶之水清矣,可以濯我缨,洞顶之水甜矣,可以濯我眼!”大家开着玩笑,纷纷伸手接水,或涤目,或润喉,乐得不可开交。

    忽闻缕缕幽香,渗人心脾,前进几步,我们看到一个密密匝匝缠缠绕绕的东西,色如紫檀。看那说明,原来是个樟树根,这个树根,也不知出自何朝何代,更不知在海底埋藏了多少年。是公元前200多年,温岭的渔民从海底的泥沙里把它挖掘出来的。

    向右转,我们来到一个井台旁。这是眼八角井,每一面的石栏上都雕着图案,或鹤舞,或鹿戏,或梅、兰、竹、菊,或荷花莲叶,清雅可爱。上方斜壁上,有著名书家王伯敏先生题的“醉茶”两字。汲此井水,煮云雾茶,游长屿洞,茶不醉人人自醉啊!

    可是顺着井口往下一望,许多人连连咂舌,大喊“晕!”退了开去。导游说,怎么不晕,因为这一望就望到38米的深处!

    这真是天下一绝!但凡井,井口下面便是井壁,这井可怪了,下面竟是深深大洞,但见游人如蚁,你来我往。怪不得有“天下悬空井”一说。居高临下,定睛细看,发现了我们先头见过的那个幽暗的小池,但见波光粼粼,几只蛤蟆正在作“井蛙观天”呢。

    离了悬空井,就是一段泉水淋漓的台阶,上面青苔点点,路隘且滑,大家互道着小心,穿过了那段“雨霖铃”终于到达了洞顶,眼前豁然开朗。但见艳阳高照,清风拂面,我们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竟然有了“洞中才片刻,世上已千年”的感慨。

    现在,我们来到规模颇大的观音壁。观音们都是依山傍势就地凿成。一个个造型准确,神采各异,有脚踩莲台的,有手执柳枝的,有怀抱宝瓶的,有身驾祥云的。慈眉善目,亲蔼和祥。中国人崇拜观音,因为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从观音壁向下,一小小湖泊入得眼来,湖水碧中带乳,湖边绿树掩映。一曲桥,一方亭,一拱桥,牵着逶迤的小道,把小湖一分为二,很是妩媚。拐了几个弯,我们来来半山腰一个凉亭,亭柱上有一对子,上一联:洞凿九霄横揽云天胜境,下一联:阶崇千级俯瞰世界奇观;倒也贴切。离了此亭转个小弯,俯瞰洞内,又是一番景象:只见雕栏玉砌,石级回旋,大小洞穴错落有致,层层叠叠。若是上方有一扇天窗,得了甘霖和阳光的小块地面,必定是绿草成荫,翠竹丛生。我们转回洞内,站在不同的角度,俯看,仰看,正光看,逆光看,那石那窟,有的似卧虎瞌睡,有的如小象觅食,有的像孔雀升天,在的如仙女撒花。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只因身在此洞中”!忽见嶙峋断岩前面,有一独立小山,俏丽玲珑,犹如盆景,崖前绿树轻摇,崖上藤萝横牵,颇像一个妙龄少女,佩戴着翡翠的头饰和项链。再仔细一看,隐约有“剑冢”两字,给人平添了几分神秘之感。

    走下了最后石级,夹道的是一对龙柱和一对石鼓。这龙柱和先前我们见过的那对并不一样,通体是祥云为主,一条小龙隐约其中。这对华表看起来有些年代了,柱上青苔斑斑驳驳,青龙却更显矫健刚劲。下有一碑,说是明代成化年间的作品,当年温岭(太平)建县时,特打造了它们立在县衙门前表示政府权威的,倒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

    我这是第四次观瞻这观夕洞了,每次观赏,都有新的发现,每次瞻仰,都被她的鬼斧神工所折服。怪不得长屿洞天有“虽是人工,宛若天成”之说。

    洞套洞,洞叠洞,洞复洞。洞外有天,天外有洞。洞洞相联,洞洞贯通,千姿百态,诡秘神奇。正应了唐诗里说的:“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长屿洞天真不愧为“天下第一洞”啊,朋友们,你不想来看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