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聃聃文集 > 农家蓑衣

农家蓑衣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蓑衣分两类,一类是休闲的,像张志和渔父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诗像一幅山水画,很美。可少小时的我却疑惑:蓑衣怎么会是绿色的呢,莫非是用什么叶子编的?又觉得这“斜风细雨”用得妙,若是风雨再大点,钓者就没那么潇洒了,他完全有可能被风裹挟起来,扔进桃花流水里喂他的鳜鱼去了——蓑衣的面积大,像一面兜风的帆。

    还有红楼梦里贾宝玉的那套蓑衣,我说的“套”是因为它上面配的是可以装卸的斗笠,下面配的是昂贵的棠木雨鞋;而蓑衣本身呢,更是精致轻巧异常,连最会挑剔的林妹妹也挑不出任何毛病来。一问,原来是北静王送的。这样的极品蓑衣,只能伴着王孙公子雨夜吟诗,伴着小姐太太踏雪寻梅,自然不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可农家的蓑衣是厚重的,是一身水一身泥的。它背负着全家的吃口,背负着生存的重任,也背负着子孙的繁衍和渺茫的希望。

    大凡三十岁以上的人,对农家蓑衣不会太陌生;五十岁左右上过山下过乡的知青兄弟姐妹们,或多或少的和它们有过牵连和纠葛。

    蓑衣在农家的地位,仅次于耕牛和犁耙。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耕牛和犁耙都变成集体的了,农民们差不多没有自己的东西,惟有这蓑衣,还忠心耿耿地跟着老主人,永不言弃。

    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穿农家蓑衣的。首先,你得有个健壮的体魄,像巩汉林这样的小鸡身材,穿上蓑衣恐怕走不动路了。

    也不是每一个农民都置得起蓑衣的。首先,你得有制作蓑衣的材料,就是那些从棕榈树干上剥下来的棕衣。棕衣,我们家乡叫“棕榈布”棕毛细长,纵横交叉,经经纬纬的颇像一片片坚韧无比的棕色粗布。

    等你积攒了足够的棕榈布,积攒好不菲的制作蓑衣的工钱,你就侧着耳朵,捕捉那些走街穿巷的匠人那绵长悠扬的吆喝声:缝蓑衣来啊——有蓑衣要缝蓑衣要补啊——

    蓑衣分上、下两部分,上面的叫“蓑衣披”颇像古代妇女穿的坎肩儿,圆圆的领口,前开襟,有细细的棕绳可供系牢;下面的叫“蓑衣裙”很像现代美眉穿的吊带裙,有两条棕绳供吊在肩上。但裙腰很大,随意摆动,方便主人甩开大步走路,攥足力气挑担。蓑衣的缝制比较讲究,下面的棕毛却随意披散着,为的是让雨水迅速坠落。从前的人穿衣服讲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蓑衣的坚韧足够陪伴主人一辈子。

    父亲是29岁那年被打入农村的,当起了正经的农民,可是他却多年置不起蓑衣。不管是雨水淅沥的春耕,还是淫雨绵绵的秋收,父亲只戴一顶小小的箬笠,一任雨水把他的前胸后背浇得湿透。每每看到父亲落汤鸡般的样子,看到他脱光衣服拼命摩擦身子取暖的时候,我的心总是隐隐作痛。心想,什么时候我们家也能拥有一领自己的蓑衣啊。

    也许是天可怜见的,我家的园角里忽然冒出了一棵小小的棕榈树,它才一岁孩子那么高,而且非常羸弱,巴掌大的叶子,薄得透明,软软的棕毛,像个发育不良孩子的头上的胎毛,在风中微微飘荡。

    我和弟妹们把这棵棕榈当作宝贝,清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瞧瞧它有没有长出新叶子;隔三岔五的,我们给它培土,给它施肥。棕榈没有辜负我们,它在努力地成长,第二年,我就从它身上收获两片薄如蝉翼的棕榈布了。

    年复一年,棕榈长成个大小伙子了,身上的棕衣又大又结实,我得架着梯子,一年更比一年高地去割棕衣。一片,二片,我的心在幸福的颤动,我真想一口气给父亲割下一件蓑衣来。可每每割下三四片时,父亲就在树下喊:行了行了,再割你可是要它的命了。

    父亲挨冻受淋了五六年之后,终于穿上了自己的蓑衣。从此,父亲带着两腿泥水回家时,身上却是干燥的,这干燥温暖着我们全家的心。

    我们都非常珍惜这件蓑衣,父亲一把它脱下来,母亲就立即把它挂在墙上,让它沥尽水渍,让它吹吹风;晴天,我们及时地把它弄到太阳下晒晒,省得它发霉腐烂长虫子。

    那些年,我的二弟是队里的放牛娃。有一回他想尝尝蓑衣的滋味,就偷偷地把父亲的蓑衣穿走了。十岁的弟弟穿着父亲的蓑衣很是滑稽,蓑衣披遮住了他的小手,蓑衣裙拖到了他的脚背,看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棕褐色的蛾子。这蛾子扑楞扑楞地飞着,把牯牛带到草儿青青的河岸上。

    才一会儿,外边就沸反盈天了,尖叫嚷嚷说我弟弟掉到河里去了。我和父亲疯了似的向河边跑去,只见那件蓑衣在波浪里旋转扑腾,幸亏父亲水性好,他跳下水去,把蛾子连同里面的弟弟一块儿救了上来。看着湿漉漉的却无大碍的弟弟,我说,只听见过飞蛾扑火的,怎么变成飞蛾扑水了呢?弟弟打着喷嚏说:我也不知道,一阵风我就飞起来了。从此,我们知道小孩子家家的是不能随便穿蓑衣的,更不能穿大人的蓑衣。

    有一次我到一位同学家里去,发现她家墙上一字儿排开四领新旧不一的蓑衣。四领!我被震撼了,发了会愣,才想起她家有一位四十出头的父亲,还有三位二十岁上下的哥哥,全都身强力壮的。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她的书包总是最新的,衣服总是最漂亮的,为什么她父亲说话可以像打雷似的。我慢慢地悟出,蓑衣是农家地位和骄傲。

    随着时代的前进,聚氯乙烯的诞生,轻俏的塑料薄膜取代了老实本分的蓑衣。塑料雨衣虽然轻便,虽然洋气,但不透气,还粘身,更有一种怪怪的味道,很像那些在幽暗的路灯下的卖笑女子。

    所以,一些老农还是坚守着自己的蓑衣,像坚守着同甘共苦了一辈子的结发老妻。坚守着一种安全和踏实。

    父亲平反后,蓑衣从我们的生活中隐退了,我很久很久没在再见它们的风姿了。母亲归西的那天,我在那久不住人的老屋里,发现一领衰老的蓑衣,它的棕毛已经苍白,缝纫的风采都被打磨光了。我默默地读着它,读出了历史,读出了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