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聃聃文集 > 千古功罪

千古功罪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是浙江省作协和温岭市委宣传部合作的一个活动。我和邹园被派往温岭市的新河镇。新河镇位于温岭市东北部,从市中心到新河仅15公里。汽车载着我们吭哧吭哧了半个小时,就来到目的地。

    正是三伏天气,自然酷暑难当。汽车的空调不好,发动机简直就是烤箱,坐在副驾驶位置的我觉得双脚都快要被烤成熟红薯了。就是这样,我心里却挺快活,挺有优越感的。因为我们毕竟有车子坐,想想从前那些来新河的水利工作者们,他们肯定是扛着背包“走路日当午,汗滴路上土”想想北宋的罗适和南宋的朱熹,官当得这么大了,肯定也没坐过跑得这么快的四个轱辘;相比之下,我们实在是太舒服太幸福了。

    在新河镇前镇长老王和宣传委员小鲍的陪同下,我们来到金清港边。港,我以前的理解是港汊,是那些和江河湖泊相通的小河,或者是入海河流的下游部分,再就是停泊船只的港口了。可温岭人奇怪,他们指的“金清港”却是这条名叫“金清”的大河。台州人“江”“港”谐音,或许当初就叫金清江,以讹传讹就写作金清港了?

    我们漫步在金清港的河岸上。见水面辽阔,碧波荡漾。向北远眺,披云山郁郁葱葱,隐约可见重新建造的烽火台——当年抗倭烽火台早已塌坍,现在的是建造在当年遗址上的。

    近处,有榕树华盖,香樟亭亭,给人打造出一片绿荫,缓缓走去,见绿杨依依,垂柳随风;三三两两的浮莲,随着河水活泼泼地漂流;虽是炎炎夏日,却让人顿觉神清气爽,心闲气定。

    我说,水流挺快。老王说,这算什么?雨后那水势才叫厉害呢。

    大家都知道,台州多高山。十来年前,隧道没有完全打通,外地人来台州,要绕过多少个险象环生的悬崖峭壁,要穿过多少条湍急奔涌的山溪河流?若遇到大雨天,山洪暴发,河水猛涨,裹挟着沙石和连根拔起树木、杂草,咆哮而下,势不可挡。如果不能及时排涝泄洪,那下游的黄岩、温岭可就惨了。

    我们看了现在的温岭地图,金清港的支流极多,它们纵横交错,经经纬纬,织成了一张巨大而丰沛水网,滋养着整个温黄平原。这就是历朝历代的治水者的功绩。温黄平原素来以产稻谷著称,所以台州有句老话:温黄熟,六县足,——那时候的温岭(太平)还归属黄岩县。

    可是在北宋时期,温岭却是一片低洼之地。因为地势卑湿,常常患水旱之灾。“温岭地最洼下,昔人谓为釜底。”温岭的一个大镇,至今还叫做“泽国”当年的积水状况略见一斑。这样的农田,养荷花栽茭白还差不多,种粮食,十年九荒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我们已故的毛泽东主席也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国历代的清官好官,都以兴修水利为己任。如果说大禹治水多少掺进了一些神话色彩,那么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都江堰工程,还坚如磐石地守护在岷江的激流之中,一任后来瞻仰和感叹。

    提起台州的兴修水利,百姓们忘不了一个人——罗适。罗适何许人也?他是我们台州老乡,九百多年前的老祖宗了。

    罗适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治水专家,诗人、思想家。他生于1029年,卒于1101年,字正之,号赤诚,台州三门海游马家山人。罗适小时候的学习才叫认真刻苦,买不起书,典当了自己的冬衣去购书;没有灯油和蜡烛,他取出柴火中的松明燃起来夜读。功夫不负苦心人,治平二年,他高中进士。随后,他任过安徽桐城尉,山东泗水令、济阴令、河南开封令及两浙路、京西北路提点刑狱、著作佐郎、朝散大夫等职,勋至上护军,服五品。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又不信鬼巫,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过实事,颇受人们爱戴。73岁逝世之后,乡亲们把他的遗体迎归故里,葬庴在马家山上。清光绪七年(1882年),罗适的墓志铭在马家山出土,乡民热心地为其重修墓莹,墓旁立“北宋名臣”“缑城学祖”两碑,此墓现为三门县保护文物。

    罗适的治水功绩,南宋名臣王居安(今温岭大溪镇人)在黄岩浚河记中有所记载:“宋时黄岩(含今温岭)田可百万亩,而水乡之田实居大半。言水利者,有浚河、置闸二事而已,而二事又复不审不密。昔之为河者,虑未及闸也,是之谓不审;其为闸者,虑未及河也,是之谓不密。元祐以前,初未有闸,大率为埭以堰水,颇为高田之利,而下田病之。水潦大至,下乡之民十百为群,挟挺持刃以破埭,遂有斗争格杀之事。于是乡先生罗公适提刑本路,始议建闸,酌高下以谨启闭,解仇怨以全乡井,意则美矣。

    这段话反映了这么个史实: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罗适任两浙提点刑狱,巡行浙东,到了黄岩,罗适不怕辛苦,踏勘了90多条河流港汊,这些河流虽有一些拦水的堤堰,却没有一个水闸。上游的人筑了堤坝,把水给拦走了,下游的人就倒霉了,他们哪肯就此罢休,于是召集人马,拿刀弄棍,打将上去,目的是掘堤放水,对方也不甘示弱,双方常常打得头破血流,严重时还闹出人命。

    这样的堤坝,遇山洪暴发,很容易被冲毁,既保不住水,还给下游带来洪涝之灾。

    罗适还查明,沿海三分之二面积的土地,因受海潮侵入,都成了盐碱地了。70余万农田旱来旱死,涝来涝死,咸了咸死。农民有种无收,真所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了。

    罗适以渊博的治水知识和丰富的治水经验,全盘安排水利计划,他要将位于河流要害处的大堤,改建成水闸。所谓水闸,就是在河道的关键处装一扇能升降的闸门,将闸门开启,流水可自由流通,将闸门关闭,就截断了水源。这样就实现了蓄水保水、匀衡水源、防涝排洪的作用。

    罗适不辞辛苦,亲自率领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们,日以继夜地赶造水闸。当年就建设了永丰、黄岩、周洋三闸,当年就投入使用。有闸没闸就是不一样,水听人管了,人畜有水喝有水用了,上下游的百姓也不用打架了。庄稼待候舒服了,就努力地给百姓多长些谷子“连岁之间,民喜其利”尝到了甜头,官民修建水闸的劲头培增。附近临县的人都来取经,处处学习造闸,从此浙东地区的水闸星罗棋布,遍地开花。水利事业的迅速发展,给农民带来温饱和富庶。

    可是,不是每一个官员都能像罗适这样关心百姓疾苦的。在以后的百年里,朝廷腐败,金兵南侵,山河破碎,黎民倒悬。皇帝抱头鼠窜到南京(商丘)去了,再后来在杭州建立了苟且偷安的小朝廷;大臣们也自顾不暇,卷了金银细软,带了大小老婆各奔东西。台州的水利就没人管了,渐渐的,河道雍塞,水闸毁坏,农民们又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另一位对台州水利做出重大贡献的官员是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徽州婆源(今属江西)人,曾在福建崇安紫阳书院担任主讲,晚年徙居建阳考亭。\

    朱熹是程颢、程颢的四传弟子,为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朱熹博学多才,对经、史、天文、地理、音乐乐律和自然科学都有研究,他一生著作非常多,光是收进四库全书的就有四十部,真可谓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他集理学之大成,主张道德修养以居敬为主。居敬,是指确定和持守一种状态,也是修心养性的一种功夫,就是正心、诚意、存养收敛的功夫。他认为“天分”既“天理”三纲五常是永恒不变的“天理”君臣有君臣之礼,父子有父子之礼;父安父之分,子安子之分,君安君之分,臣安臣之分。他极力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对一切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和行为,都应该扼杀和扑灭。

    年轻时我乍一听这“灭人欲”吓了一跳,可能有人会和我一样想:“灭人欲”是把人的欲望都灭掉,太霸道太残酷了吧?所以骂的人很多。细看原话,却是这样的:“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这理论,无非是让人节俭一些,收敛一些,不要太放荡,太穷奢极侈而已。这理论,用今天的廉政角度、道德角度和养生的角度去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在当时哀鸿遍野路有饿殍的情况下,更是必要的。可宋朝的王孙公子、达官贵人们享受惯了,他们役奴仆、厌膏梁,酒池肉林、倚香偎翠大红灯笼高高挂惯了,对朱夫子的这个观点嗤之以鼻。

    被后人骂得最厉害的,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其实是孔子的东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这些理论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渐渐地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尤其是对妇女的迫害,更为残酷,一个““三从四德”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把女人打入了十八层地狱。所以到了五四时期,封建礼教被鲁迅等有识之士控诉为“吃人”遭到了严厉的批判,要把它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朱熹生活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的年代。靖康二年(1127年),金灭北宋,康王赵构即位,重建宋朝,是为南宋。至建炎三年,赵构迫于金军攻势,谋偏安江南。在南下的路上,金军穷追不舍,宋部队溃不成军,他们打不过外国侵略者,欺负老百姓倒很在行,散兵游勇们沿途见什么抢什么,害得百姓叫苦连天。

    统治者苟且偷安,为了向金人奉上大量的金银财帛,就更加横征暴敛,搜刮人民财产。江南民众活不下去,纷纷揭竿而起,他们破州县、焚官府、杀贪官;号召等贵贱、均贫富。南宋朝廷一边又要对付国内的农民暴动,调遣大量兵力镇压农民起义,一边屈辱求和,闹得全国上下民怨沸腾,皇帝的宝座也摇摇欲坠了。

    在这种内焦外患,国力不支的情况下,朱熹的理论,无疑都是为国家社稷着想,为封建王朝的巩固和不衰而努力。所以被当时的统治者推崇为一种“思想”

    朱熹为人刚正不阿,敢于冲击至高无上的皇权。南康三年,朱熹向孝宗进言说:“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这不是责怪皇帝心术不正、纪纲不立吗?“文死谏,武死战”朱熹真是拼着一死的勇气说出这话的。孝宗果然气得七窍生烟,若不是大臣赵雄在一旁拦着,朱熹的脑袋可能就搬家了。

    这样的人,肥缺、美差自然是轮不着的,能到最贫穷最落后的地方谋个一官半职,就算不错了。

    淳熙五年(1178)八月,朱熹知南康军。他看到当地百姓赤贫的状况,非常痛心。他一边积极发展农业,救灾扶贫,一边多次上书皇帝,要求轻徭薄税,让农民有个喘息的机会。他还发布劝农文,要农民不要怠惰,勤劳耕种,他还出台一些政策,让政府给农民贷粮,以利发展生产。在此同时,朱熹还积极办学,亲自讲课,希望能提高人民素质。他还施行一些法治,维护那个动荡的社会。

    朱熹的工作实在是太出色了,所以在知南康军任满之后,宰相王淮推荐他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负责管理常平仓、茶盐等方面的事务。

    淳熙八年(1181),浙东风不调雨不顺,饥荒像一个幽灵在台州的上空盘桓,百姓们饥肠辘辘,忧心忡忡。腿脚灵便的外出逃荒,年老体弱的坐以待毙,更有倔强厉害的落草为寇。真是盗贼蜂起,民不聊生。在这危难之际,朱熹被派往台州赈灾来了。

    农历十二月初六,朔风怒号,白雪纷飞,年过半百的朱熹踏上了到台州的旅程。从临安(杭州)到台州,山峻壑险,道路崎岖。南方没有车马,山里行不了舟楫。更兼年关逼近,绿寇活动猖獗。在那些个寒冷而危险的冬日,朱熹一行日夜兼程,朝着穷山恶水的台州而来了。

    进入台州境内,但见百姓衣衫褴缕,满脸菜色,有的更是奄奄一息了。

    当时临安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而台州的官员也不甘落后,太守唐仲友(字与正)天天灯红酒绿,聚众豪饮,高级歌妓们则在一旁莺啼燕啭,轻歌曼舞。

    朱熹拍案而起。他拒绝了地方官员的接风洗尘,直接取道黄岩温岭。一路行来,一路了解灾情。

    台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夏秋两季,台风一个个接踵而来,揭瓦掀房,倾屋塌墙,更兼洪水上屋,道路行船。还有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百姓死伤不计其数。又遇上八月十五的大潮汛,海水倒灌,农田吃了咸水,水稻倒伏腐烂,颗粒无收。

    朱熹一边召集有关人员,分析灾情,一边四处奔走,实地踏勘水利情形。他们查看了一个个旧闸,但见闸板朽烂,闸桥断裂,腐水浊泥堆积数里之遥。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他向朝廷打了报告,阐明温黄平原是浙东的粮仓,说温黄熟不但台州足,还有余粮可以支援新昌、嵊县等地。但因为水利年久失修,多有废坏,河闸已淤塞不能用。又因为地方财政困乏,无力检修。要求朝迁调拨兴修水利资金2万贯。

    朱熹慧眼识珠,推荐了温岭的宣教郎林鼐和承节郎蔡镐主持修闸。说“林鼐曾任明州定海县丞,敦笃晓练,为众所称;蔡镐曾任武学谕,沈审果决,可以集事”同时指斥了当时的黄岩县令范直兴“不甚晓事,恐难依仗”

    有了资金,有了得力的干部,招募了民工,台州的水利工程轰轰烈烈上马了。他们浚修河道,挖掘官河,该分流的分流,该疏通的疏通。

    最要紧的事,就是在重要的河口重新筑闸。闸的功能是:枯水期,关紧闸门,保蓄淡水,不让宝贵的淡水白白流失;雨汛期,开闸放水,不让大水淹没了庄稼和民房;大潮上涨时,关紧闸门,不让海里的咸水倒灌进来,保证百姓吃上好水,保证良田不进盐碱。

    修闸期间,朱熹并没有按他的“级别”住在舒适的官邸里,而是和工程技术人员一样,住在闸旁的百姓家里。有一晚,他宿在海边闸头洪亭长家里。夜深人静,月白风清,朱熹听潮起潮落,思筑闸之各种事务,心潮起伏,睡意全无。遂披衣起,在庭中踯躅吟哦,得七绝一首,题笔写在主人墙上:才到重阳气便高,雁声天地总寥寥,客怀今夜不能寐,风细月明江自潮。

    又有一次,他宿在下蒋村,与一陶姓老人探究兴修水利之事,这老陶是有学问之人,且德高望重,说起水利经验头头是道。两人谈得十分投机,朱熹心里高兴,索来笔墨,亲书“静廉”真书二大字,赠予老人。

    朱熹在罗适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增加了水闸的科技含量。他悟出了一个“连通器”原理,以保持水位的平衡一致。他对建闸具体执行官蔡镐说:南监(属新河)的五个水闸,基底石必须齐平如一,使河流五道俱通,若一闸稍低,水流都会涌到这个低的水闸去,久而久之,这个水闸必定会淹坏,其余的水闸也要废弃了。

    在当时的科学条件下,怎样才能做到“基底齐平如一”呢?武学博士蔡镐想出个法子,他们在新河北边的披云山的烽火台上树起旗帜,放置铳炮。挑了个大潮日子,每个闸处都派有专人守候。蔡镐自己手执红旗守候在海边,待到潮水退到最低位置时,他挥动手中的红旗,烽火台接到信号,立即倒旗放铳,五闸的守候者们都听到看到了,都在这统一时间里划定统一的水平线,然后就按照这水平线打基建闸,那么五闸就齐平了。

    在官民一齐努力下,短短的几个月内,中闸、北闸、麻糍闸、下卢闸等四座闸桥初具规模。

    他们还别出心裁搞了个“爬梳之法”每个水闸,都配置了一个梳状的耙子,每隔一段时间,就耙去杂草,梳去淤泥,洗涤净闸门闸槽,保持闸门的启闭自如。使“其间田亩70余万,尽为膏腴。”

    朱熹曾振振有词地说:“水利兴则黄岩无旱潦之灾,黄岩熟则台州无饥馑之苦”世世代代的台州人都不会忘记这几名话,有识之士认为朱熹这话,最为“洞究利害”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么苦干实干的朱熹,对官僚们歌舞升平骄奢淫佚的生活,当然是深恶痛绝的。

    有个女子叫严蕊,字幼芳,是南宋初年台州大腕级官妓。洪迈夷坚志第十卷里说:“台州官奴严蕊,尤有才思,而通书究达今古。”周密在齐东野语称她“善琴奕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因此,严蕊红极一时,大小官吏、富豪乡绅都以认识她为荣,求人办事,也常常通过她去开后门。

    当时的台州太守叫唐仲友,字与正。唐仲友也是个学者,且风流倜傥。唐仲友也很迷恋严蕊,鉴于自己一把手的身份,不敢轻易造次。但凡有朋友来,必召她歌舞侍宴。严蕊秀色可餐,大家都觉赏心悦目。那严蕊的确是有点才华的,有一次,唐与指着窗外盛开的桃花,以“红白桃花”为题,命她题词一首。严蕊略加思索,挥笔填就如梦令一阙: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吟咏罢,众人拍手叫绝。唐仲友高兴极了,当即赐其锦帛两匹,端砚一方,外加纹银二十两。从此,两人卿卿我我,吹弹唱和,难舍难分。

    宋朝有法律规定,凡官府举办酒宴,可以召官妓歌舞佐酒,但不得留她们过夜伴宿,违者律处。这跟现在的嫖娼是高压线一个道理。朱熹正为治水之事绞尽脑汁,寝食难安,唐仲友却在那里花天酒地,不管百姓死活。朱熹很是愤懑,就上书弹劾唐仲友“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这一招应该是很厉害的,不但揭发了唐仲友的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还揭发了他是黑社会黑势力的后台老板和靠山!可是唐仲友的姻亲王淮是当朝宰相,他把奏章压下了,朱熹不顾死活的连着上书十次,终于免去了唐在台州的职务。

    因为是高官和名妓的风流公案,特别引人注目,新闻价值很高。人们奈何不了唐仲友,就在严蕊身上大做文章。严蕊被关起来了,要她招供和和唐的不正当关系。据说严蕊只承认:“陪酒陪唱陪赋诗作画是有的,决没有陪睡觉。”严蕊被打过两次藤条,始终不肯招供和唐仲友的床第情事,因而名声越来越大。

    严蕊是不是真的坚贞不屈?历史上颇有争议。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狱吏诱供说:“你干嘛那么傻,早一些承认了,省得受皮肉之苦。”严蕊却认真地回答:“我是低贱的妓女,就是与太守有私情,也不至判我死罪。只是是非不能颠倒,为了减轻我的罪名,而去诬陷士大夫,我是死也不能这样做的!

    文人雅士更是抓到了创作题材,又是写小说又是编剧本的。把个朱熹说成是争闲气的大儒,把个妓女宣扬成了侠女烈女。朱唐之争,两败俱伤,唐仲友朝中有人,只是平调到江西而已,朱熹在台州也只待了9个月就被调走了。这真是我们台州的一个重大损失。

    唐严的这段风流公案,后来由岳飞的三子岳霖接着审理。岳霖有点同情她,准备将她放了,他问严蕊,释放后准备到哪儿去?严蕊当堂上口占卜算子一首: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

    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

    莫问奴归处。

    这朱夫子到底是个读书人,除了一身正气,还有点书呆子气。朝廷让你治水,你就只管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好了,干嘛擅权去管别人的私生活?何况是台州一把手的私生活?你屡次上疏唐仲友违法扰民,这大概也算是“灭人欲”吧,但官员们都沆瀣一气,你好我好大家好,你一个出头椽子,不烂你烂谁呢?

    朱熹在我们台州只耽了九个月,就被调走了。这不,治水只治了一半,水闸也只建了四座,如果能干满一届两届,可以为台州做出多少贡献啊!

    朱熹这辈子,刚正不阿,敢于向最高权力机构开火,又和贪官污吏们水火不相容,所以他的仕途上一直磕磕碰碰。他18岁高中进士,以后的50多年的时间里,做官只做了七年,而真正待在朝廷伴驾的时间则只有46天。更多的时间,他都醉心于教育事业,他也只能做他的教书先生,他在台州短短的几个月期间,还几次跑到仙居桐江书院去上课呢。

    但是,朱熹治水功不可没。

    据宋刘宽浚河记载: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为常平使者,又一次来到台州。因为朱熹的心里有个台州情结,有个治水情结。台州的水闸没有完成,一直让朱熹牵肠挂肚食不甘味寝不踏实。他终于回来了,回到我们台州来了。他一来,就召集有关人马,接着干他的未竟事业,他着手增置回浦、金清、鲍步、蛟龙、陡门等六闸。他和下属们经验丰富,成竹在胸,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苦干,终于圆满地把这六个水闸造好。

    和以前造的四个水闸加在一起,朱熹在台州造了十处桥闸了。这十个闸(有些资料上仍称六闸),保证了温黄平原七十余万亩农田的灌溉和排涝,保证了我们台州农民的丰收和温饱。真所谓“温黄熟,台州足”啊。

    朱熹修闸的壮举,在台州流传甚广,妇孺皆知,并被记入了史册,成为后代官员们学习的楷模。明嘉靖年间,台州知府周志伟,率领黄岩知县方介、太平知县曾才汉一行,来视察朱熹当年的水利工程。他们走了几天几夜,发现河道因长久未浚,海涂淤涨,堵塞了;河闸也因为没有专人管理,牛踩人踏,闸桥断裂了,闸板朽烂了,再也不能用了。周知府急了,赶忙向朝廷奏疏,要重新修闸,并历举朱熹当年造闸的功绩,要求政府拨下治水款项。他在奏章上写道:“金清、迂浦、周洋、黄望、永丰、细屿等六闸,知为朱文公遗迹,锐意修复。”周志伟还盛赞朱熹的治水之策的英明,锐志向他学习。并褒扬众水闸的功能是“潦则泄之,旱则蓄之,潮则捍之。”水利的确是农业的命脉。

    在老王和小鲍的带路下,我们去参观尚存的几个水闸中的中闸。中闸位于新河镇中闸村南鉴小学后面,桥畔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此闸系朱熹所建的六闸之一,始建于南宋,各代重建。闸三孔,南北走向,长14。4米,宽3。8米,中孔跨度为4。9米,南北两孔跨度均为4。8米,闸正中开两闸槽。

    可是,由于年代久远,闸下淤泥堆积,杂草丛生。闸桥看起来像一条长长、矮矮的石凳桥。

    旁边散落了一些石条,两个闸孔基本堵塞,一个闸孔里有细细的流水潺潺,似乎向我们诉说岁月的沧桑和当年的风光。

    太阳西斜了,车子带着我们去看另一个景点——麻糍闸。麻糍闸位于新河镇原高桥乡驻地东约500米的河上。这个闸有个的趣的故事,传说建闸时节,桥石板铺上去就断了,再铺再断。正在束手无策之际,有仙人路过,见状,忙拈了旁边的一块麻糍,将断石给粘牢了。我们笑着说,温岭的麻糍有这么厉害,倒是牵出个饮食文化来了。

    车子在南鉴村旁停住。我们下了车,踏上一条逶迤不平的田间小路。小路很小,荒草没膝,狗尾草招摇着向我们致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久遗了的田园气息。田埂两旁的水稻生机勃勃,齐整硕壮,水面上密密麻麻的是喜人的浮萍,让人一看就知道丰收在望。

    下了一条蚯蚓般的田塍,高一脚低一脚的,我们终于来到麻糍闸旁。

    这是个两孔梁式闸桥,由大块大块的花岗岩砌成。造型美观,制作精良

    闸计两孔,东西走向,长11。8米,宽3。8米,两孔跨度均为4。75米,闸墩侧面的正中,开着笔直的闸槽,当年的闸门就是沿着这闸槽升降。我们现在是看不到闸门了,据说,闸门由不易腐烂的厚木板做成,上面凿两个圆孔,启闸时,用两根带钩的铁杆勾住圆孔,几人奋力提将起来,水流就哗哗哗的通过了。

    闸墩下部做成分水尖,以避大水的正面攻击。分水尖上叠砌石台,石台之上采用叠梁,其挑出的叠梁头做成插拱状,并用斗承托拱状叠梁,非常有特色,很有观赏价值。

    2006年5月25日,从北京传来个喜讯: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温岭市的新河闸桥群作为古建筑类名列其中!温岭从此实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零的突破!

    这真是个好消息!温岭人喜形于色,奔走相告。

    所谓的闸桥群,除了朱熹当年所建的几个水闸之外,还有一座金清大桥。最后,我们这一行就目标着远远的金清大桥而去。老王告诉我们,大桥始建于明朝,由年久失修,桥面坍塌,现在保留下来的,是清嘉庆初年的二次重修。

    映入我们眼中的大桥高12米,长64米,宽46米,五拱五洞,洞洞通航。远远望云,此桥似蛟龙横渡,如长虹卧波。一行人步上桥去,发现桥面建筑非常艺术,每个桥拱的上面都铺作平台,五个平台错落有致,中央的那个最高,两边对称下去。高低平台之间,都由十道石阶齐齐整整的相连。桥侧有石砌护栏,56根栏柱上端,或狮子,或麒麟,或荷花,或莲蓬,精雕细作,栩栩如生。祈示着一方百姓岁岁平安,年年吉祥,瓜瓞绵延,子嗣昌盛。

    桥的南北两端,各连着一方形桥亭,四角攒尖,造型别致,可供行人避风挡雨、乘凉歇脚之用,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初衷。亭上原有匾额,由天台书法家梅人鉴书。南曰:“人无病涉”北曰:“水不扬波”同样祈求风平浪静,国泰民安。此桥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一任人踩马踏,车水马龙。就在我们留连之际,摩托车呼啸而来,电驰而过,手拉车满载着货物,上上下下。老王说,几百年如一日,金清桥巍然不动,可见当时建造的决不是豆腐渣工程。文革中,造反派双手发痒,砸掉了桥柱上的几个狮子脑袋,真可惜别。不过其它雕饰宛然如初。金清桥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和科技参考价值。

    官河的开凿与水闸的设立,农田灌溉、排涝和河流蓄淡有了保障。明清两代,沿海陆续开辟农田二十余万亩,温黄平原在不断地扩大。

    金清港浩浩荡荡,大型机动船轰隆轰隆地驶过,耕起了汹涌的人字形的波涛。

    而水闸默默无语。

    桥头的亭子里,几位长者在说古论今。

    千古功罪,百姓自有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