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聃聃文集 > 粒粒皆辛苦

粒粒皆辛苦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稍稍认得几个字的中国人,都应该知道李绅这首悯农诗。这20个字,反映了作者对农民的体恤,对粮食的尊重。我以为,这里面还有一层对道德意识的呼唤:不管你有多富,不管你家里的粮囤有多高,你也不该奢侈浪费,遭贱粮食。

    世世代代,浪费粮食被认为是可耻的,罪孽的。我们那边农村里,大人给小儿喂饭时,若有饭粒落在桌上,必捡起来塞入自己或小儿口中。待到孩子们自己能拿碗筷了,吃完饭的碗底一定要检查的,若有遗粒,必须一粒粒捡光,否则不让下桌。我家邻居一位老人更为严厉,哪个孩子糟蹋了粮食,他们就恶狠狠地骂:叫雷公劈死你!叫你下辈子变作畜牲,光吃草吃不上粮食!

    待到我能看懂聊斋,就发现那里有个有钱的大胖子,他年轻时“每食包子,辄弃其角,狼籍满地”人家给了他个外号,叫“丢角太尉”这家伙到了暮年,却穷得连饭也没得吃了,胖人一瘦,就瘦出奇观:两肱松垮的皮肉如布袋一样垂下来。别人又送了他一个外号,叫“募庄僧”我想,这就是暴殄天物的报应了。

    农乡下都用大铁镬做饭,烧的是柴火,那饭烧得比城里的好吃,且要结出一层厚厚的锅巴来。乡下的孩子没有零食,吃锅巴就成了高兴的事。那东西喷香,有嚼头,又经得起饿,所以极受欢迎。如果再费糜一点,可以在锅巴上涂一点猪油,撒一些白糖,再用文火稍稍加热,待到白烟腾起,那锅巴会小声地噼啪响,热乎乎地铲下来,就是天下最好的美食,孩子们争啊,大人们也抢,一屋子都显得热气腾腾喜气洋洋的。

    可是这样的日子极少。遇到年成不好,农民们就“撮米煮成粥一瓯,微风吹得浪咻咻”了。大凡像我这般年纪的人,都经过上世纪那可怕的三年。那时候的物质匮乏就不说了,单说粮食,城镇居民还有一月几十斤的粮票,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民们,却常常得用非粮食的东西充饥,如瓜秧、薯藤、苎蔴叶、甘蔗渣、浮生植物、老鼠和观音土。有句老话叫“苦得啃树皮吃草根”;我想这是文人的夸张罢了,因为真正的灾荒岁月,又有多少树皮可剥多少草根可挖的呢?不经事的年轻人以为当年农民们懒惰,其实恰恰相反,当年他们都在日以继夜大干快上呢,正是应了李绅的另两句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我们家因为有母亲的每月的30斤粮票,比纯粹的农家要好些,但弟妹们还都饿得两眼青几几,瘦得皮包骨的。母亲得了浮肿病,脚背一按一个坑,那些坑坑半天都起不来。有一天母亲在课堂上讲课,两眼一黑就昏死过去了。她的同事们急忙请来医生,那时的医生真好当,一勺葡萄糖粉冲水喂下去,母亲就悠悠地醒过来了。

    附近有几个十来岁的女孩被送到深山冷岙里去,给那些娶不上老婆的老光棍做童养媳,她们被叫做“换番薯囡”因为大山里天高皇帝远,山民们可以多种几兜薯类几茎玉米,不怕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而被强行割掉,更没有那些“运动员们”动不动把他们拉去批斗。

    所以当年的人对粮食都是诚恐诚惶的。村干部的权力至高无上,谁和他亲近了,就可以去大田里偷一把豆子挖几个芋艿;谁得罪他们了,马上被吊销那可怜的几斤粮食。我们村子里,就有因吊销粮食而举家投河自杀的,而一些女人迫于自己和孩子的辘辘饥肠,不得不向掌握生杀大权的村干部投怀送抱。

    那一回我乘小火轮去上学,在瓯江滔滔的江面上,一位五十来岁的农民忽然号淘大哭起来,一打听,原来他从亲戚家借来的20斤大米被人偷了,遍找不着。绝望的老汉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最后跃入了江中,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他被汹涌的激流卷得无影无踪。

    待到我做母亲了,国家的形势已经转好。但“粒粒皆辛苦”的格言却不敢忘怀,并言教身传给孩子们。他们也心领神会,用当时的话说是“刻在心坎上、溶化到血液中了”那时候椒江人煮饭烧原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型鼓风机在轰隆轰隆。有一回,10岁的儿子把饭烧糊了,我下班后一看就急了,我把那焦黑的锅巴铲出来,对着那碗炭状物质,我责备儿子说:你看你怎么这样不小心,浪费了多少粮食!哪知儿子胸有成竹,他干脆不吃饭了,捡了一块锅巴填进嘴里,嚼得卡嘣卡嘣响,一边振振有词地说:旧社会你想有得吃吗?——读语录成长的孩子不知“三年困难时期”却晓得“旧社会”这词,他说一句,吃一块,吃一块,说一句,在围观邻居的笑声中,他把那碗黑炭全喂到肚子里。

    随着日子的步步高升,中国人取消了粮卡和粮票。现如今,只要有钞票,随处都可以吃饭。物以稀为贵,粮食多了就不那么珍惜了,丢角太尉、丢角小姐也相继出现了。我在外面吃早点时,经常目睹那些追求苗条的女生们买了包子,掰开,或吃了肉馅,把皮儿丢掉,也有反过来的,吃了外皮,把肉馅丢掉。一个早餐下来,泔水桶里就落下半桶的剩面条和包子角,看着叫人心痛。我回家后就对我的孙辈说:你们能吃多少东西就买多少,千万不能吃一半丢一半,粒粒皆辛苦啊!

    去年的一天,我带着孙子参加一个宴会,最后服务员给我们上来一小碗米饭。现如今为了健康长寿,都讲究吃饭七分饱,所以我扒了两口就打住了。起身离席时,孙子看看我,看看我碗里的剩饭,颇为认真地问:奶奶,是不是大人就不要“粒粒皆辛苦了呢?”

    我怔了一下,答不上来了。但是这事对我触动很大。是啊,什么叫环境熏陶?什么叫上梁不正下梁歪?从那以后,我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外吃饭,吃多少拿多少,决不剩下;家里做饭,量米入锅,算得准准的。若来了客人,不免有了剩饭,下一顿必要泡饭吃掉。但有一难题,就是电饭煲底部粘的那层薄薄的锅巴,很难对付。用水泡泡,下顿合米再烧,那饭便不好吃。再说我也保不住自己是否能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涮涮锅把饭渣倒掉,又违背“粒粒皆辛苦”的原则。渐渐地,让我摸索出经验来了:每次盛完饭后,我把电饭煲的烧饭加热健再按下,待到重新跳健,那锅巴就基本脱离锅底,我就拿着这和锅底一样大小一样形状的锅巴,卡嚓卡嚓的嚼着,越嚼越有味,越吃越香。吃锅巴还有个好处,既锻练了咀嚼肌,又坚定了牙齿和牙床。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常将有时思无时”我要将吃锅巴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