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段永贤文集 > 大山举起一轮太

大山举起一轮太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小引

    我和葛文山有缘分。

    否则,我不会在作家崔巍让我选择的若干名采访对象中毫不犹豫地选中了他。

    缘由须上溯到三十多年前的1961年。

    当时,我在县城上高中,盼的却是快快过个星期天,好往距校十多里的北岩煤矿跑。跑啥?去找当井下矿工的哥哥讨一次饱肚,因为他吃的是比我们高中生多得多的定量。哥哥总是用心疼的眼神看着我狼吞虎咽。吃完哥哥用血汗挣来用半饱省下的一大碗竟能找出几块肉片的烩菜汤就馒头,心里对这座灰黑色的矿山不禁充满了崇敬和感激之情。每当离矿返回的路上,总要不断扭回头来看几眼那黑洞洞的神秘井口,那低矮破旧的小平房,那面孔清癯疲惫的行人,也碰上刚出井坑只留两只眼睛的浑身墨黑的井下矿工这时,在崇敬感激之情中便被他们的形象陡然奏响悲壮和怜惜的钟音;耳边偏又挤进来父母盼哥哥日日平安归来的焦急而虔诚的祈祷声。矿工们是“四块石头夹一块肉”可怜天下父母心哪!我当时曾暗暗发誓,将来只要走投有路,无论如何也不下这煤窑来。

    然而,时隔十年后的1970年,我还是被分配到了煤矿---晋城矿务局,来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这是否应了那句名言“历史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去这个房间,却到了另一个房间”

    哥哥还在北岩煤矿当他的采煤工。

    父母的心上却因我又增添了一片忧虑的阴影。我虽然不是采煤工,但当时没完没了的全矿上下夺高产运动,总是让我这个先是教师后是秘书的每月几次地到掌子面上助威参展立新功。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早去的父母哪能想到,我现在所在的晋城矿务局和哥哥曾在井下拼搏了三十多年的北岩煤矿(他已于1987年调离该矿),竟成了人们千方百计走后门想挤进来的先进企业。而我更有幸去采访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一大堆荣誉称号的北岩煤矿矿长兼书记---葛文山。

    二十多年的煤矿生活历程和断断续续的井下实践,此时,想不到一下子推开了我眼前隔行如隔山的屏障,使我不用翻译,不用解释,直接而真切地看清了北岩的“山石纹理”和埋藏在它底下的“煤层之貌”

    一

    煤矿以“北岩”二字命名,盖因其附近之村名所得。顾名思义,北岩应是其南面观测者眼中的山石峰峦所在。然而却名不副实,整个北岩矿区,不见那山石何有,峰峦何处。扑入眼帘的,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整齐有致的新型建筑群落,是笑逐颜开的志得意满的往来行人,是按部就班的井井有条的机关干部。原来灰土飞扬的小路哪去了?原来低矮破旧的小平房哪去了?崭新的矿区面貌将我这个老熟人惊得目瞪口呆。

    那么,井下工作面如何呢?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如何呢?职工生活福利情况如何呢?还有其它方面如何呢?不会是金玉其外,徒有其表吧。

    一张打印的表格放在我面前,从1983年到1990年底,北岩煤矿在两个文明建设方面,先后获得国家、部、省、市的表彰奖励和荣誉称号,竟达113项之多。其中,荣获“国家二级企业”、“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等部级奖励7次,荣获“山西省最佳企业”、“质量标准化矿井”等省级奖励11项。山西日报、山西工人报、山西煤炭报以及山西劳动等报刊在显要位置以大篇幅赫然报道这个矿近几年来突飞猛进取得的显著成就。在这些名传遐迩的文章里,都有一个反复出现的名字---葛文山。

    成绩毋庸置疑,我该进入采访了。

    “葛矿长,请你谈谈你是如何领导北岩煤矿后来居上,跃入先进行列的。”

    有作家崔巍在座,我的采访想来是不会令人失望的。不料,寒暄之后的发问,却是一阵长时间的沉默。

    “我这个人平平常常,我不是当官的料,我没有太好的朋友”葛文山平静地说。

    下面该如何打开他的话匣子呢,我扭过头去看着崔巍。

    “你老家在哪儿?父母还健在吧?”作家崔巍的几句问话,使葛文山陷入了沉思回忆之中,引出他坎坷的人生春秋。看着葛文山精明的仪态,循着葛文山深情叙述的脉络,我仿佛发现一个秘密,北岩煤矿的山石峰峦,就在葛文山内涵丰富的名字里,就在葛文山有棱有角的脸面上,就在葛文山博大广阔的心胸中

    二

    1943年11月12日,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河南省驻马店地区西平县权寨乡葛庄村,这个一个普通的村庄;呱呱的哭声给葛家增添了第一个男丁,这是一个普通的婴儿。大概是葛家父母见惯了一望无际的平原,过怕了穷愁潦倒的生活,盼望生活中突兀出现林密草茂的山峰,好有个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吧,便给男婴起下一个文山的名字。然而,文山并未给这个家庭带来时运和转机,梦魇般可怕的贫穷和疾病使他在三岁时那最需要母亲哺育的年龄失去了母亲。五岁时父亲续弦再娶,善良的继母不但给这个家带来了温暖,还给文山生下了两个妹妹。文山是葛家唯一的男儿,便理所当然地成了葛家的希望。带着穷人的梦想,也带着穷人的辛酸,葛文山背起书包进了学堂,葛家的蓬窗柴门第一次透进了朝霞的光环。

    有道是,越热越出汗,越冷越打颤;屋漏偏遭连夜雨,船迟更遇打头风。就在文山十一岁上,稚嫩的幼苗又连续两次遭受痛苦的袭击和摧残。父亲积劳成疾咳喘而死,大伯久病难愈水臌而亡。塌天大祸接踵而至,伴随小文山的是擦不干的眼泪,抚不平的伤痕,拨不开的阴云。生计维艰,度日如年。早熟的孤儿理解继母的苦衷,因为交不上七块钱学费,他含着眼泪不去上学了。

    “儿啊!这书不能不念哪!你那亲爹娘在九泉之下还盼望着你哪!日子再穷有娘顶着,你可要长骨气呀,我的亲儿子。”继母紧紧搂着文山,声泪俱下。

    “哥哥,我俩不上学了,省下钱来供你。”两个妹妹拽着文山,情真意切。

    “文山哪,这五毛钱你收下吧,你要好好读书,为咱穷人争口气啊!”村东老大爷声音颤抖着。

    “大妹子,这是十斤棒子面,给文山捏几个窝窝头吧!”村西老大娘抹着眼泪。

    “老嫂子,文山是个聪明孩子,可不能荒了他的学业呀,家里有难处,我们大家都来想法子!”大队干部、小队干部真心实意。

    文山咬住两行泪水,带着乡亲邻里凑足的七块钱,在学校公布新生报到推迟期的最后一天下午,走进了初级中学,那满有希望的两名备取生望着他的背影怏怏而去。

    心慈肠善的继母骨硬气刚,硬是勒紧裤带,节衣缩食,直至牺牲了两个女儿求学的权利(一个上了四年级,一个仅上二年级),才使文山从小学熬过中学,又从中学熬过大学。

    古道热肠的乡亲们众手相帮,每到文山困顿之处,你五毛钱,他三斤粮,才使文山通过一个个难关。

    小小年纪的葛文山,像长在贫瘠土壤中的禾苗,在命运的瑟瑟秋风中过早地成熟了。他瘦弱的躯体,营养虽然严重不足,可是精神的钙质在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熏陶下却日益强化,如璞玉,似钢铁,使他在专署组织的数学突袭考试中,以比第二名多41分的98分高分名列第一;使他在199名应届高考生仅10名被录取者中榜上有名,被东北工学院采矿系优先招收;使他冬天穿着河南土布做的棉衣,春秋抽掉套絮充当夹衣,夏天剥去衬里又当单衣而无怨无悔地度完学校生活;使他决心来到远离家乡的太行山南麓的沁水煤田开采煤炭,为祖国建设,也为家乡仍未脱离贫穷的人民奉献上一片光明。

    三

    北岩煤矿采煤二队,1968年12月30日迎来了一位身高一米七零,体重不足一百二十斤的新工人。他处事不卑不亢,与人不近不远;他往20型煤溜上攉煤,每班最少十五吨;平时从不缺岗,过年过节尤其上班积极,不知他秘密的人还以为他觉悟高呢,其实他是为了多拿那几块钱的节日加班工资。他就是葛文山,一个讲求实际的人。

    地区煤管局的领导大概从有关葛文山的传闻中和档案里发现了他的才干,便于1972年调他到了局安全科担任技术员工作。“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在煤管局这个半行政、半事业、半企业的单位里,在文革后期那令人尴尬的形势下,在远离掌子面的一个单身职工的日程中,飞短流长寻常见,宏图壮志尽消沉;一觉梦十年,何日是良辰?

    骏马恋草原,雄鹰翔蓝天。1982年12月25日,葛文山戴着生产副矿长的头衔又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北岩煤矿矿工中间。如鱼得水,似虎归山。但葛文山却步步小心翼翼,因为摆在他面前的情况无论如何也不容他有丝毫乐观。

    壹坑着大火,贰坑被水淹。全矿仅有的两个坑口,全都遭了灾遇了难。无情的水火毁坏着巷道、设备,咬噬着全矿职工的心。再加上根深蒂固的派性,七股八岔的人群,那一年,矿上的生产计划和利润都没完成。四个采煤队,只有一个队到83年能凑合着生产,也是日日生事故,班班出毛病,葛文山看在眼里忧在心,忙得灭火排水恢复生产,走路不是走,吃饭到处打游击。在那个“矿车文化”热的年代里,工人们胸中的牢骚、怨恨,对矿队领导的咒骂、不恭,都敢用粉笔写在车皮上,任由它在井下穿梭般地奔走。可是,葛文山的名字始终未在上面出现过。工人们用他们自己的眼睛认定,葛文山,是个好领导,是个好干部。矿长董世军无论给工人作报告,还是在外交场合,都掷地有声地说:“老葛代表我!”

    四

    葛文山选择了北岩煤矿,北岩煤矿也选择了葛文山。选择有成功亦有失败,对于葛文山和北岩煤矿二者相互的选择,无疑都是成功的。

    1986年5月,四十二岁的葛文山被上级任命为北岩煤矿矿长。北岩煤矿,葛文山都在同一时间郑重地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一些好心的同志给他送来了“经”献上了“宝”他坦率得似乎不讲情面地一一予以谢绝:“我不喜欢看秀才们笔下的胡扯,我要亲自瞧一瞧。”

    果然,上任不久,葛文山带着几十个科、队里的环节干部,来到了与之比邻的晋城矿务局古书院煤矿,这是一个在统配煤矿中享有盛誉的先进单位。他们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蹲科室、下队组,耳闻目睹,心领神会,问长问短,奋笔疾书。回到矿上,照着老虎画起了猫---这是葛文山自己做的一个形象的比喻。

    学着古书院矿老大哥的样子,葛文山组织全矿上下逐个层次逐个环节逐个岗位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并一一进行了贯彻落实,修改完善,使全矿上至矿长、书记,下至每个工人,实现了事事有人管,环环有人抓,考核有标准,好坏有奖惩。北岩煤矿终于被纳入了一个先进的企业管理网络系统,焕发了它建矿以来从未有过的新姿。

    有在采煤队摸爬滚打的亲身体验,有去煤管局管理协调的战略战术,有当副矿长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葛文山干起矿长来,可谓井井有条,稳扎稳打,产、运、销、人、财、物主要流程主要系统都在发生可喜的变化。然而,一个让他随时随地都可能改变原来计划大煞风景的现象却从他当行政一把手头一天起就像幽灵一般紧紧地缠住了他。这就是没完没了的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群众告状、上访和要求解决的问题。开着会,端着碗,走着路,睡着觉,甚至上厕所,都有人等着、跟着,有人骂着、哭着。都要找他矿长解决,都要说给矿长知道。葛文山感到精力不足了,时间不够了,渐渐沉不住气了。不行,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如果不老老实实地区认真对待,千方百计地予以消除,你想全力以赴去搞好生产经营活动,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即使经济效益一时上去了,也会被那无数只手拉下阵来。

    企业是什么?企业要干什么?葛文山从根子上,从他所处的位置上,思考着这个简单而又深奥的问题,探究着它的题中应有之义。

    企业是赢利性的经济组织;

    企业是经营生产或流通业务,向社会提供产品的独立经济单位;

    企业是依法登记,在银行开设账户,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商品生产者;

    企业是同职工、用户、政府机关、社会居民、同行业者有着复杂而密切的相互关系的有机整体;

    企业是因果相涌的长河;

    定义是多种多样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葛文山却有着自己对企业概念的界定:企业是广大职工同舟共济、力争上游的战斗集体,是干部和工人互相理解、互相支持、鱼水和谐的大家庭。只有全体职工同心同德,全矿才能安定团结;只要全矿安定团结,生产建设何愁不上,经济效益何愁不高。因为,人,才是生产力的主体。

    五

    采煤工人刘月正,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失去了左手和双眼。从此,温暖欢乐的六口之家一下子跌进了痛苦和债务的寒窑。他想去找矿上,可有人怀疑地说:

    “你自己盖房挨了崩,矿上哪能管得了。”

    葛文山听说此事,不容置疑地说:

    “只要是北岩煤矿的职工家属,矿上都该管,哪个干部说不管,他就不配当这个干部!”

    刘月正出事后,矿上不但陆续将他全家的户口迁到了矿上;免去他治伤欠下矿上的几千元债务;免费让他的三个孩子上了学;而且安排他初中毕业的大姑娘上了临时班,而后又招了工;帮他家开了个小杂货铺,让他的二姑娘上了技校,谁能知道,仅为二姑娘上技校,葛文山本人就亲自往市里有关部门跑了四趟。

    工人胡景福,祸不单行,身体受了伤,接着又煤气中毒,变成了个痴人呆子。这在家庭里都是遭人嫌弃的事,可矿上却关怀备至,不但把他的大姑娘招了工,而且也让他的儿子走进了定向培训的技校大门。

    工人崔扁,因伤势严重而长期瘫痪在床,家庭的经济负担可想而知。矿上先后安排他的女儿上班就业,儿子上了技校,还让老崔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房间。

    工人李生才,因公伤亡。等他妻子成鱼儿含辛茹苦将儿子李国庆抚养成人,矿上就很快将他招了工。

    工人王拽荣,19岁上崩瞎了双眼,十几年了还娶不上个媳妇。葛文山在调度会上“许愿”:“谁帮拽荣找上媳妇,矿上奖他五百元。”王拽荣果然如愿以偿,春节将近,矿上出面为这个普通工人举行了婚礼。

    此类事例数不胜数,不胜枚举

    葛文山知道。煤矿生产建设靠的是最基层的工人。他们遭了灾遇了事,企业的组织和领导要了如指掌,要为他们分忧解难。对一个工人同志的关怀,往往会引发出几个、几十个、甚至全矿职工的巨大而久远的积极反响。那是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啊!”对个别的特殊的人和事如此,对人数众多的特别是那些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更是如此。

    有工人反映,说他自己在矿区附近农村租用的房,一年四季就搬了四次家,而有的干部就占着两套住房“当官的就是不赖啊!”葛文山一了解,果真不假。于是他决定“有的干部”们限半个月搬完家,否则就要在处理上“动真的”了。十五天之后,家住农村的二十户生产骨干和井下工人搬回了矿上的新房。

    上级劳动部门批给矿上六十名招工指标,个别干部开始为自己的亲属走起了后门。葛文山为此召集了一次专门会议。他坦率而真诚地述说着:

    “在座的都是领导和干部,这几年,我们谁没为自己办几件事情?哪个人吃了亏?不叫谁干谁还不高兴呢,因为我们手中都有着大大小小的权力。我们可不能老是这个样子呀!当着工人的面,也得说过来说过去,不要忘了我们是共产党人”

    话语简单而朴素,道理深刻而精辟。会后真还没一个干部来找老葛。

    工人们反映住农村房租与日俱增,矿上立即采取了办法,给予生活补贴。

    工人们反映矿区买菜难,矿上立即开办了蔬菜供应站,职工们买到的菜比市场价低了30 %。

    工人们反映看病难,矿上就责成副矿长李光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盖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医务大楼。不但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仪器,而且还为退休职工设立了健康档案。

    住在矿区的职工,葛文山都看在眼,听在耳,退休回家的曾为矿山建设奠过基、立过功的老职工,葛文山仍旧把他们放在心里。

    一行五、六个人携带着礼品,也携带着北岩煤矿的温暖,一一敲开了居住在陵川、阳城、晋城郊区五百里内的二十五名多年退休在家职工的门扉;知否,感受到党的关怀的何止这二十五颗心。

    董小柱,90高龄,非要让儿孙们搀扶着他为葛文山派来慰问他的小组送行。儿孙们想也没想到,集体的关怀和领导的挂记,竟使这位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霍然而起,重振精神。

    张秀福,已连续九天未进水米,只等着阎王爷发给通行证。当葛文山派来的慰问组刘来顺亲手端碗喂他米粥时,他竟然一口气喝下去半碗。阶级友爱,山高水深,它的力量竟胜过养育之恩,血肉之情。

    王耕斗,陵川县大山沟里苟延余生之人。当慰问组亲手将工资和慰问品送到他手中时,好几十岁的人竟呜呜地哭出了声。是对少壮往事的追忆?是对矿山战友的恋情?是给了他孤独以慰藉?是和着那真诚以共振?且听他的泣诉:“没想到矿上还记着我,一个快入土的人”

    我们当干部的,特别是当领导干部的,要“记住,牢牢地记住,老百姓、工人、群众。不为他们办事情,我们还谈什么威信,什么号召力,我们还搞什么四化建设,什么社会主义!”葛文山把这几句话当作他的座右铭,尤其是他在1989年12月兼任北岩煤矿党委书记以后。

    为了解决全矿职工家庭吃饭问题,矿上建起了液化气供应站,使500户职工在当地企业第一次用上了液化气灶。

    为了解决伤残子女就业问题,矿上打报告要回了八个招工指标,使八个整天忧心忡忡的家庭吹进了春风。

    为了改善职工生活,矿上每年都通过协作关系低价供应每个职工600斤米面,35斤食油。

    为了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难的问题,矿上联系回十个师范生指标,报名就有54个人,怎么取舍?葛文山二话不说,一个字“考”考的结果,前十名竟然没一个是干部的孩子。主办人想着许多打招呼的“官儿”来请示葛文山,没想到葛文山不假思索地说:

    “没一个活该!快贴出去,贴出去就没人找了。”

    痛快淋漓,诙谐幽默。折射出葛文山磊落的胸怀,无私的品格。

    这几年,在北岩煤矿,矿山面貌和职工生活福利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医院、学校、马路、住宅楼群上学、就业、娱乐、衣食住行全矿职工有口皆碑,社会各界刮目相看。

    600余名职工子女全部上学;

    255名职工乔迁新居;

    男性待业青年全部安排就业,全矿找不到一个没上班的男孩;尚剩70多个女孩,也全部上了临时班;到九二年底,只要是结婚成家的职工,都将住进宽敞的新居。

    六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播下春风,收获细雨。

    李国庆,这个可怜的孩子,后来不幸被车祸夺去了性命。他的饱经磨难的母亲成鱼儿,在处理事故中,竟不忍心给救助过他的矿上提一条出格的难题,说一句过火的言辞。不久前,他把将要到矿上上班的小儿子叫到跟前,流着泪叮嘱他:

    “你哥哥没有享福的命,孩子,你可啥时也不能忘记矿上对咱家的恩情啊!到了矿上,可得好好听领导的话啊!”刘月正的70多岁的老母亲,一手拄杖,一手挎篮,由孙女搀扶着来拜谢葛文山矿长。篮里用32张白纸包着32个粉白溜圆的鸡蛋,老太婆双手捧向葛文山,葛文山忙不迭地伸手阻拦着。

    “你要是不收下俺这一点心意,俺可给你跪下了。”老太婆热泪沾襟。“大侄子,你为俺家办了那么多事情,操了那么多心,还不该吃俺几个鸡蛋?”

    葛文山扶起老人,心里顿时血涌狂澜,情生波涛

    崔扁的老伴马秀英,神情庄重地跪在矿办公楼前。她的背后是来来往往的人群,面前是“中国共产党北岩煤矿委员会”的木牌。人们围观了上来,惊奇地看着她朝着木牌恭恭敬敬地磕了个响头,再注目看那木牌,平时不起眼的二十个大字竟是如此醒目,如此鲜红。

    党、组织、集体、领导,当通过每个干部的模范言行去拨动群众的心弦,并一齐以同一个频率和节拍跃动之时,便不再是看不见的云中月,雾中山,而是实实在在的大路、暖流、风帆、朝阳

    当然,也有人想用钱财去堵上葛文山党性和良心之门。可是,早把北岩煤矿和5000名职工家属当作他的财富和宝藏的共产党人,已坦然摆脱了那闪光的诱惑。几年来,葛文山不知多少次谢绝了送上门来的钱物,劝走了多少非分要求的男女。

    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给职工办实事的公仆精神,净化着北岩煤矿领导层的党风,砥砺着他们朝着更高的境界奋进。“反贪肃贿”举报箱挂了四年,竟空了四十八个月。全矿一年到头,竟无人上访告状给领导出难题。

    晋城市经委领导带队前来北岩煤矿考察,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想到,随意请来的十几名职工,不但没有提出一条意见来,而且都异口同声地夸赞了矿领导们个够。

    葛文山办公室里,养着几大盆君子兰。此外,再没有别的什么花卉。联想到谁说的“人和花草情相通”不是叫人顿有所悟吗?

    七

    矿长心中装满了职工,职工心中装满了事业;领导心中牵挂着群众,群众心中牵挂着矿山。

    1988年9月17日,二坑井下从小窑涌来了四万多立方米的洪水,水势汹涌,大巷顷刻积水近两米深,矿井眼看就要报废。

    “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跟我上---”共产党员副矿长周怀云振臂一喊,握着铁锹率先登上抢险堵漏的大卡车。跟在他身后的,是一批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还有一批批干部、职工

    二十天后,洪水全部排除,生产全面恢复。

    1989年上半年,矿上连续发生两起死亡事故,搞得人心浮动,议论纷纷。安全可是煤矿生产之本啊。

    矿领导一声令下,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踊跃下基层分片包队,四十名业务干部争先到井下跟班劳动,细查漏洞,狠除隐患,强化安全意识,落实三大规程不到两个月,安全生产又创新水平,再攀新高峰。

    1990年3月,为了使新上的一套洗煤系统在六月底试车运行,张善民、毋道斌、陈胜利等12名突击队员,急全矿之所急,不分白天黑夜,拼命加班加点,在一个不到500立方米的空间,仅用60天时间就圆满完成了120多种设备的安装任务,还比概算节省资金一百万元。6月15日,系统提前运行,一下子为矿上增加了三个新品种,每年可创利润600万元。

    向阳发新蕊,顺风鼓劲帆。

    在葛文山和他的党政领导成员辛勤工作,齐心奋斗下,北岩煤矿像一艘阳光下闪着银灰的巨舰,朝着碧波荡漾百舸争流的改革开放的大海,升火起锚,鸣笛启航,后面留下了一长串久久飞溅的浪花

    引入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落实责权利相联的原则,建立起了企业“利益共同体”形成了由矿到承包组到科室班组个人一级保一级,一级促一级的上至矿长下至职工的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宝塔式承包网络。把企业的一切经济指标和定项目标都纳入风险抵押承包之中,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局面。使全矿生产经营始终处于竞争与监督约束并行的良性循环状态。

    实行岗位工资制,在采掘一线首先打破工资级别,打破正式工、合同工界限,以岗定责定资,严格定员定额,实行以件付酬。充分发挥了工资的激励功能和分配的杠杆作用,极大地调动了矿山主力军---采掘一线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合同工队伍,提高了出勤率,生产任务月月圆满完成。去年第四季度,又试行了全员岗位技能工资制,使内部改革更上一层楼,一、二、三线职工人人各得其所,工资拿多拿少个个力争上游。并被列入山西省工资试点单位。

    自筹资金七百余万元,大打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的翻身仗,先后完成新建洗煤厂、引进薄煤层机组,沿空送巷无煤柱开采等十项科技项目,实现了利润年递增300万元的高速度,使煤矿后劲大大增强,企业面貌全面改观。

    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狠抓产品质量品种,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工作,全矿成立了72个qc小组,征集质量品种合理化建议500条,设立质量管理点16个,还制定了有关要求、标准,培训了专职化验人员。从而,在采、掘、机、运、通五个主要流程环节中,人人把关,个个操心,保证了商品煤的创优达标,煤炭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产品品种由四个增加到八个,两个获省优产品奖,四个打入国际市场,成为煤矿林立的晋城市最大的出口煤基地,三年为国家创汇400万元,仅优质加价矿上就获利200余万元。使北岩煤矿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竞争优势。

    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上。近四年来,矿上对干部进行了经济法、企业管理、安全技术、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理论和技术业务的培训教育,使干部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显著提高。现在,矿级干部一半以上达到大专文化程度,中层干部80 %以上达到高中文化水平,主要管理人员90 %达到中专及高中文化水平。对全矿职工进行“双基”教育“五爱”教育,法制教育和文化技术培训,四年举办培训班37期,参加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培训面达90 %以上。激发了职工“爱矿山、做主人,献身煤炭事业”的奉献精神,造就出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

    这一段段枯燥的文字,这一个个单调的数字,别嫌它干巴巴、硬帮帮、直板板。这好比是一堵砖砌的围墙,只要你进到墙里,映入眼帘的是那满园的姹紫嫣红、鸟语花香;这好比是航船后面翻滚的波浪,只要你身临其境,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片云蒸霞蔚、玉润珠光。

    同北岩煤矿共荣辱、同兴衰的五千名职工家属,象一支庞大的交响乐队,演奏出了一曲曲威武雄壮的交响乐章。这乐章饱含着北岩人的理解和默契,搏动着兰花煤的旋律和节奏;这乐章追忆着过去令人感怀的风晨雨夕,憧憬着未来使人奋发的远景宏图。指挥台上的总指挥正全身心地指挥着交响乐队的演奏,那灵动的手势,专注的神情,仿佛他自己已溶入那美妙的乐章。

    八

    春花结秋实,累土成大山。

    一九八八年,北岩煤矿率全国地方煤矿之先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一九八九年被山西省企协授予“管理优秀企业”称号;

    一九九零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企业试点单位;

    一九九一年,北岩煤矿以产量高、效率高、产品质量高、采煤机械化程度高、职工收入高、安全好、效益好、职工生活福利好、矿风好、科技成果多、为国家贡献多、企业荣誉多、达标升级进展快、内部改革步伐快、企业的凝聚力明显增强的“五高、四好、三多、二快、一增强”的丰硕成果被评为“山西省最佳企业”

    同年,北岩煤矿又被中国煤炭企协授予“管理优秀企业”称号和“全国煤矿企业管理优秀奖(金石奖)”

    北岩煤矿,这个在十几年前还是百孔千疮、水火肆虐、沿用老鼠打洞的原始采煤方式的小矿,现在经过十年巨变后,已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如此多的财富。

    仅以1989年至1991年近三年统计:

    累计生产原煤221万吨,为承包指标的108 %;其中1990年达到76。5万吨,超设计能力27。5 %。

    累计实现利润2539万元,为承包指标的152 %,年递增42。5 %;1991年达1216万元,成为当地盈利首富。

    葛文山,从1988年以来,作为煤炭战线的先进分子,多次出席了国家能源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晋城市等有关方面的表彰大会,荣膺一个又一个荣誉称号。最让人眼红的是1991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和“五一劳动奖章”是1992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

    采访完葛文山,已是夜色苍茫。沐浴在矿山辉煌的灯火中,抚今追昔,我感慨不已,耳边蓦然响起葛文山出访德国归来后的话语:“就是现在的人,现有的设备,只要在效率上下到功夫,产量和效益都能比现在再翻一番!”

    这就是葛文山,这就是北岩人。

    北岩煤矿在我的视野中渐渐远去。当我回头向葛文山作别之时,那楼群、煤堆、井架已溶合成一座巍峨的大山,那无数闪烁的矿灯,在大山之上的暮色中,交汇出半圈灿烂的巨大光晕。

    大山,是你朝朝托起那一轮火红的太阳!

    一九九二年六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