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段永贤文集 > 苦辣酸甜

苦辣酸甜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不是一篇讲述饮食烹调技巧的专稿,也不是一篇剖析味觉细胞功能的论文,而是古矿生管科副科长陈国忠同志改进职工食堂面貌时尝到的滋味。

    进退

    餐厅内外,几乎到处都倒着饭菜---肉块、馒头、土豆片、稀饭、面条、咸菜丝六个家属工三班倒都扫不过来。虽然矿上曾三令五申,再倒饭菜者罚款处理,可工人们说:“菜不熟,肉不烂,一顿咸,一顿淡,稠粥开水拌,面条都泡断,下班迟了吃冷饭,”那倒饭现象能销声匿迹了吗?治标须治本哪!

    开饭时间,简直每天都有人吵架,就像嗓子眼里安了雷管,一见火就崩。不是工人揍了炊事员拳头,就是炊事员摔了工人的饭盒。虽然矿上也处理过几次,可不解决炊事人员的服务态度问题,处理也只是扬汤止沸啊!

    人来客往,那是谁也会经常遇到的事情。可交四块钱就打了两个月的客饭,交九毛钱就让家属美美地吃了半个多月“这些炊管人员可真不赖呀,咱们的血汗都让这些人吸走了。”虽然矿领导也时有所闻,可规章制度不健全,混水好摸鱼哩!

    1983年8月2日,受矿党委之命,寄全矿职工之望,陈国忠作为生管科副科长走马上任了。像他二十多年来一直搞井下开拓那个劲儿一样---认准目标,排除万难,攻坚钻硬,一直向前,他要把改变食堂新面貌,为职工吃上可口饭菜当作他新的开拓目标了。

    “老陈,食堂工作难搞哪,俗话说:‘一人难趁百家意’,这可不比你在井下开巷道啊!”“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婆婆妈妈、苦辣酸甜,你老陈有那份能耐吗?”

    “上有局长矿长,下有亲戚老乡,看你对谁短谁长?”

    是退还是进?退下来,当然风平浪静,既无责任之忧,亦无烦恼之虞;可领导的托付,广大职工的期待,四化建设的要求就不要了吗?进!向着困难进!顶着风浪进!像原来每月不折不扣地接受进尺任务时一样,陈国忠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腾着蒙蒙蒸雾、飘着种种香味、响着嗡嗡人声的矿职工食堂。

    钢铁

    从8月2日到9月2日,陈国忠在餐厅内徘徊观望。他不是盲目信步,也不是恣意消遣,而是聚精会神、寻底追根地探求问题的症结。“引而不发,跃如也”

    “今天咱们都不吃别的菜,都尝尝这种菜。”

    炊事员们吃了几口:“太咸了!”“还有沙土!”“肉嚼不烂!”炒菜的脸红了,洗菜的脸白了。

    “以后什么菜倒得多,咱们就吃什么菜。”陈国忠肯定地说。

    “这一着真厉害。”“以后可马虎不得了,再马虎就要自讨苦吃了。”“这叫自作自受,谁让你们不负责任呢。”

    果然,这一着真的应验了。随地倒菜的现象减少了,饭菜的花样开始增多,质量逐渐提高。

    “今天宣布一条制度,炊管人员实行集体就餐制,每天在规定时间内到客厅就餐(早、晚饭从六点半到八点,午饭从十一点二十到十二点半)超过这个时间每顿交款两元;特殊情况要向班长请假。”

    第二天,食堂就出现新的变化:炊管人员原来吃饭时随便当众拿勺盛菜,甚至边吃边用筷子往自己碗里拨拉的不文明不卫生的现象不见了;想早就早,想迟就迟的拖拖拉拉的吃饭现象不见了。

    “以后咱们炊管人员的亲属客饭,规定每人每天交一元二角,只能在客厅就餐,不许往家打饭,希望大家自觉遵守,互相监督。”

    这个规定公布后,一个大漏洞给堵住了。多少年来,光炊管人员亲属客饭,食堂每月就得补助一千多元,越补助漏洞越大,越补助群众意见越多,越补助炊管人员客人越多。老陈这一堵,多年问题解决了。

    矿上大战四季度,补助了食堂一些钱改善职工生活。有些下灶的家属闻讯后拿饭桶来打菜,老陈盯在那里:“不买主食者不给打菜。”

    有人慷集体之慨,把公家东西送人情,老陈决定罚款处理,调动工作。

    有人想买食堂的肉和副食,老陈婉言谢绝。

    有人想用食堂的电冰箱存放食品,老陈没有答应。

    原来的肉皮都卖给包工队,现在统统加工成肉冻,增加了新花样。

    原来白纸条入账,有机可乘,现在一律使用盖有税务局印章的发票。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们炊管人员的职责就是为职工们做好饭菜,职工们才能精力充沛地上好班。我们就是给大家前进的车轮上加钢淬火的,我们的管理和烹调工作做不好,是要影响大伙前进的步伐哪!”

    这话说得一点不假,人是铁,好比力顶千钧的铁柱,一往无前的钻头,载重托车的道轨,飞速旋转的截齿;饭是钢,好比钻头和截齿的锋刃,好比铁柱和道轨的骨骼。没有锋刃和骨骼,钻头截齿要卷曲,铁柱道轨要变形;同样,饭菜吃不好,人的身体精力受影响,工作自然遭损失。

    铁靠钢砺锋开刀,人凭饭壮力生神。吹管员们肩负的担子可不轻哟。

    无私

    杂念缠身难举步,心底无私天地宽。

    面临纷纭繁杂的工作与关系,面临不容调和的公与私,陈国忠作出了自己的抉择。

    中午12点,食堂开午饭了。陈国忠来到餐厅,倾听着职工们对食堂工作的评头论足,揣摩着如何改进各种饭菜的色质香味。下午快下班了,他才到待业青年饭店吃午饭。

    下午6点,食堂开晚饭了。陈国忠来到餐厅,观察着炊管人员工作时的神色举动,考虑着怎样改进每个同志的服务态度,7点、8点、9点直至下一、二点了,他才拖着疲乏的双腿,带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回家了。第二天,他又照常按时来上班。

    有时候,他也会十一、二点回去,睡上四、五个小时,又在凌晨4点钟匆匆赶到了食堂。

    喷香喷香的鸡鸭鱼虾,诱人眼馋的美味佳肴,可是,四个多月来,陈国忠竟没有在食堂吃过一顿饭。

    成堆成袋的白面大米,成桶成箱的香油美酒,可是,四个多月来,陈国忠也未曾揩过一点油水。

    动人心弦的旋律节奏,引人入胜的故事人物,可是,四个多月来,陈国忠没顾上看过一次电影戏。

    他来了,在耐心地征求职工们的意见;

    他来了,在郑重地和炊管人员们商议如何改进工作;

    他来了,在吃力地处理屋顶上不透蒸气的天窗;

    他的一个炊事员老乡扫地未完,按规定照样罚了款。

    他说:“领导派我到这里来,我就要努力去做工作;我要以身作则,搞好管理,一点一滴改变不正之风。”

    “井下工人上班不容易,我们要端正服务态度,让工人感到食堂是‘工人之家’。”

    是啊“工人之家”工---人---之---家,这可不是只有几个人的小家,而是成百上千人的“公家”公与私虽然一字之差,却能分出一个人价值的轻重高低。有的闪闪发光,有的黯然失色;有的上榜入册,有的无声无息。

    1981年3月,为了找回被人砸坏的价值七百多元的一个倒链,陈国忠带领六个人在三尺深的水沟里挖了八个小时,终于找回了公家的东西。

    1982年12月,为弄清西风井施工现场丢失的木料,陈国忠一个人冒着寒冬深夜的凛冽北风,仔细察寻,耐心工作,在公安科和广大职工的协助下,使分散到了十几个地方的二方多木料如数交回。

    开拓---前进,前进---开拓,和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的工人们朝夕相处的火热生活,点燃着他思想的火花,陶冶着他战士的灵魂。“为了让广大职工吃好饭,为了把矿上的生产效益搞上去,我陈国忠累死到食堂也心甘。”

    公字赋予所有爱她的人一颗火红的心脏,一身美丽的新装;而对于抛弃她的人,却毫不留情地剥下他的衣帽,露出他掩盖着的皮囊。

    毁誉

    在陈国忠的努力下,在生管科党支部和矿、科领导的支持以及食堂广大炊管人员的努力下,食堂的工作开始有了起色:饭菜花样多了,服务态度改善了,餐厅卫生“五。四”制逐步实行了,客饭制度建立了,粮食和副食品出入库的手续健全了,开始注意成本核算了,内部组织纪律性加强了,岗位责任制实行了。陈国忠也跟着出名了,议论者也多了。

    有人说:“食堂从来也没有这么严过,严了好,严了少出岔子。”

    “食堂这样下去,那真叫芝麻开花节节高。”

    “人家没明没夜图个啥?还不是图了咱们大家吃好?”

    “干部要都像陈国忠这样就好了。”

    也有人这样说:“他这一来,闹得我们没一点方便了。”

    “不正之风不光食堂有,光你陈国忠革命顶个屁用!”

    “他是想出风头做给领导看哩。”

    “这个姓陈的也太着不下了,连拉屎他也要管,怎么进来他怎么出去。”

    褒奖和贬责之声不绝,赞许与批评之词俱来,不干工作的人倒是无忧无虑。

    说他好的,未必恰如其分;说他不好的,也未必言之无理。比如像拉屎撒尿他也管这一条就有根有据。食堂后院的厕所里,本是不能形诸笔墨的地方,可是陈国忠看到为职工烹调饭菜的炊管人员竟然在这里留下很不雅观的痕迹,不禁为之发火。一番批评之后,就引出了上面的牢骚。

    陈国忠是个开拓工出身。提拔副科长之前是矿上一名过得硬的开拓队长。长期的井下生活养成了他大刀阔斧、不屈不挠的性格,也染上了不讲方法主观简单的毛病,然而他到食堂工作才仅仅四个多月,刚刚起步,在好多方面难免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之处。来日方长,任重道远哪。局、矿领导希望古矿职工食堂成为全局全省第一流的食堂,不光有3088平方米的面积、折板式的屋顶、宽敞明亮的餐厅和机械化蒸气化的炊灶设备,而且还要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和较高的烹调技巧;全矿广大职工希望能在这所现代化的食堂里吃上热气腾腾、美味可口的饭菜;食堂和生管科的同志们该希望些什么呢?是不是希望你们大家都来帮助陈国忠同志发扬成绩、改正错误、继往开来、不断进步,把食堂工作搞得有口皆碑呢?是否集思广益,订个计划,想点办法,一个个地解决问题,一步步地向前迈进呢?你们看:

    食堂开饭高峰时间,职工们还是拥挤着买饭,四、五个人也要挤。能否实现排队买饭呢?低峰时能否有热饭菜呢?

    食堂办个烹调学艺班,聘请有经验的老厨师多培养些徒弟,提高队伍技术素质,这不是为大家做了件大好事吗?

    有人会说,这太辛苦了,对。战胜困难,改变面貌,开创新局面,不辛苦行吗?不光苦,还有辣和酸呢?你看陈国忠尝了多少苦、辣、酸!但是,只要你想想,陈国忠的苦、辣、酸是为了大家的甜;我们个人的苦、辣、酸,是为了全体职工的甜;现在暂时的苦、辣、酸,是为了将来长久的甜;这苦、辣、酸的滋味,是不会让你白尝的。你一定会从尝到甜味人那甜蜜的笑窝里和藏在笑窝下面的源源力量中,找到苦、辣、酸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