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段永贤文集 > 情采芳菲蔚太行

情采芳菲蔚太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中国是诗歌之海,太行为人文之山,泽州乃诗词之乡。

    泽州县,太行山隆起之原点,山西省东南之门户,黄河文明的发祥之地,中华民族的创世之端。溯流而上,循脉访胜,珠喷玉溅,光彩照人。

    光彩来自千载沿革史。

    泽州之名,始自隋开皇三年(583)。先州后府,辖县而治,由唐至清,历经数代,其间几度变更,于辛亥革命后终止。因此地山水秀美,奇峰林立,民风淳厚,善事农商,尧舜时期就属“帝都畿内”秦汉以来,兵家必争,区划多变,天下瞩目,皇辇屡临,县治之名亦多移易;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史有记载者概略曰高都、阳阿、丹川、凤台、晋城等。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晋城升格为地级市,原晋城市(县级)分置为城、郊两区。1996年8月,撤销晋城市郊区,改设为泽州县。越千年沧桑,泽州冠名尘埃落定;论来龙去脉,见仁见智顺理成章。“泽州”由府名而县治,时也,运也;县邑得州府之誉,是焉,非焉?机遇造就史实,地利拥抱天时。或曰物竞天择,或曰逻辑使然。名至而实归,光彩满泽州。

    光彩来自悠久胜迹地。

    自古人文留胜迹,泽州无处不遗存。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被考古界认定的柳树口镇里河村古代崖居遗址,以及仰韶文化时期的高都遗址就是确证。从此,文明之火绵延不断,渐成灿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不胜枚举:金村浮山峡谷崖头有“女娲炼石补天处”字样,高都垂棘山有“夏桀王迁都处”石刻;陈沟伊侯山因伊尹从汤王祷雨至此而得名,北义城莒山因蔺相如完璧归赵途经而建庙;天井关孔子回车,青莲寺慧远说法;玉皇庙刘元雕塑,司马山白马拖缰;周世宗巴原大捷,程明道书院兴教;唐明皇巡视乐户戏,宋太祖负石碗子城;周村商镇雄三晋“九州针都”夸大阳。此外,诸如景德桥、碧落寺、天柱塔,武神山、横望岭、大口隘,羊肠坂、黄龙洞、三姑泉,古书院、孟良寨、九仙台几成移步换景,令人流连忘返。遑论“泽州古八景”不止“九头十八匠”新勘遗址如井喷,文明之光扑面来。

    光彩来自杰出人物志。

    地灵孕人杰,人杰彰地灵;名士逐紫气,彩笔写风流。像境内拔地而起的峰峦一样,泽州县历代曾经鹤立过无数英才卓荦的文人雅士,莅临过衮衮才华横溢的英豪贤能。

    世居高都霍秀里的北周、隋初时的高僧慧远,被欧阳修两次向朝廷举荐、可与张衡为比的北宋著名天文学家刘羲叟,以善政闻名、为朝廷赏识的北宋转运使宋太初,催生元朝杂剧、首创诸宫调的北宋中国古代曲艺戏剧大家孔三传,建立太行忠义社、五次大破金兵的宋末名将周村人梁兴,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南宋太行义士王忠植,金代状元文学家、享誉文坛的崔庄人李俊民,元初扶危济困、安民兴学的泽州长官中村人段直,明初忠心报国致坐法而死的户部尚书大阳人茹太素,明代奏请诛逆党、设义仓的顺天巡抚孟春,清代赈饥民、浚城河、置学田、修文庙的户部员外郎丰安人王廷抡,清代被百姓立碑感念的河南学政、西吕匠人秦百里,清代屡做谏官、匡正时弊的翰林院庶吉士、大阳人常恒昌一言以蔽之:“河东人物劲气豪,泽州学者如牛毛”也。

    胜地美如画,不请人自来。既有公干采风的朝廷命官,也有览胜过境的商旅文墨,更有金声玉振的巨擘椽笔。他们或攀羊肠坂而上,或翻丹朱岭而下,或涉沁河自东而入,或步陵川顺西而来。一世之雄的曹孟德,倡导革新的陈子昂,踌躇满志的李隆基,斗酒百篇的李太白,文以明道的柳宗元,妇孺皆知的白居易,五言长城的刘长卿,奇峭瑰丽的李长吉,博大精深的韩退之,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一代文宗的元好问,豪放旷达的苏东坡。还有刘琨、王维、杜牧、黄廉等等。你方唱罢他登场,吟咏泽州竞风光。

    光彩来自铿锵吟咏声。

    将嬉笑怒骂形诸笔墨,赋兴观群怨以成辞章,熔修齐治平华彩流韵,化温柔敦厚丰润抑扬。纵览由魏至清吟咏泽州的历代诗歌,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其势来不可遏,其情去不可止。从魏武帝曹操“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苦寒行,到唐风宋韵、明诗清歌的四百多首古诗,秀句琳琅照文苑,情采芳菲蔚太行。

    赏阅诗篇,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所见略同:譬如山花,万紫千红;譬如林莽,卧虎藏龙;譬如天籁,啼鸟鸣蛩;譬如画廊,紫淡翠浓。或清新飘逸,或悲郁沉雄;或恬淡本色,或苍劲峥嵘;或旖旎绚烂,或海阔天空;或俊爽清丽,或大吕黄钟;或意趣幽奥,或豪放恣纵;或清雅洗练,或旨正句工;或流利轻圆,或慷慨恢宏;或锋芒毕露,或情景交融;或感时伤事,或气贯长虹;或托古喻今,或豁达从容;或巧譬善喻,或直诮隐讽;或穿幽入仄,或文思汹涌;或掷地有声,或飘渺虚空;或体恤贫苦,或激愤罗胸;或气刚骨硬,或忧心忡忡;或纵横开合,或疏宕灵动;或无为散淡,或音律错综;或戛然而止,或余味无穷;或汪洋恣肆,或尽智竭忠。“诗言志,歌永言。”本书所选之诗,大抵诗人有感、动情、发愤之所作也。

    同任何一篇文学作品一样,因受时空所限,德识所囿,此中之不足与缺憾当然也在所难免:平庸之作,晦涩之句,堆砌之辞,冷僻之字,一孔之见,以及无病呻吟,附庸风雅,高谈阔论,谀辞妄言,不知所云等等亦偶有所见。尽管如此,仍然瑕不掩瑜,难能可贵。其中之文学性、社会性、人民性、历史性与鉴赏性,仍不时闪烁出夺目的光彩来。我们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行了。试想,能于百千年前写出至今不衰的优美诗篇来,许多句子还为后来人常常传诵、津津乐道,足见泽州县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确乃言之不虚也。

    其实,光彩何止这些?还有地下之煤铁,地上之桑蚕;民间之文化,山川之资源;四季之气侯,八音之管弦;崇实之精神,包容之地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地方,产生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文,留下这样千古流传的诗歌,自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历代名人咏泽州,是由泽州县政协出面组织编纂校注而成,且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旨在梳理泽州文史、宣传泽州积淀、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产业。编纂者克服资料阙如、任务繁复、时间紧迫的诸多困难,集思广益,旁征博引,不厌其烦,字斟句酌,终使历代名人吟咏泽州县之诗篇汇成一册,重现光华。卷开锦绣绮霞灿,吟到家山五体清。作为一名编者还想要说明的是,本书所咏之“泽州”乃泽州县之泽州,亦即原来的晋城县也。泽州之咏者,盖泽州县本土之诗人诗作,县外省外来高都、阳阿、丹川、凤台、晋城县为官履任之诗人诗作,华夏文士、墨客、官宦、大员路过泽州县览胜之诗人诗作也。

    诗歌,在长达数千年灿烂中华文明的舞台上,占有着无与伦比的一席重地。无论是典籍中,官场上,抑或是学堂里,闺阁间,以及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市井闾巷,皆以能吟诗作对为风雅,以会背诵古诗为文采。如此说来,诗歌就成了通行上下、传习道德的载体与文本了。“不学诗,无以言”“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诗者人之志,非诗志莫传”这些名人之名言,便被古人尊奉为诗教的座右铭,做人的精气神。无怪乎大官小吏、举人秀才都有诗作,皆能吟咏。

    有了这本历代名人咏泽州,对于走进泽州,解读泽州,建设泽州,发展泽州,又多了一条柳暗花明的曲径回廊。三分诗,七分读;“翰林(李白)风月三千首,吏部(韩愈)文章二百年”君不见,诗被金石而德广,歌流管弦而日新;地以人扬名,人以地流传;不创前未有,焉传后无穷?

    诗者,民之情性也!开卷信有益,流韵壮东风。挥毫当得江山助,共勉诗情润泽州。

    期冀此书能为耕耘泽州者铺一垄文脉,能为关爱泽州者壮一缕豪情,能为心仪前贤者辟一方幽境,能为心系故土者慰一片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