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契丹萧太后 > 39 刘继业归顺大宋国 赵光义议取幽燕地

39 刘继业归顺大宋国 赵光义议取幽燕地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征战了二十几年,太原城终于被赵光义踩在脚下,刘继元卑躬屈膝,低着他曾经高贵的头颅,在前面引导宋国君臣入城。曾经骁勇善战的北汉将士也全部抛戈弃甲,垂头丧气地立在路的两旁,夹道欢迎他们昨日的敌人。赵光义不去刘继元的皇宫大内,他登上太原城墙,沿城墙边走边看。就是这一堵墙,阻挡他皇兄一统之梦;就是这一堵墙,挡着了他数十万铁蹄,一挡就是二十几年,城下的尸体堆起来也有城墙这么高,流的鲜血有护城河的水那么多。战士的残骸还没来得及收瘗,僵卧在城墙下。战火的余烬还在燃烧。城墙上也横七竖八的躺着尸体,蝇蛆飞舞,臭气熏天。城中满目疮痍,没有一间完好的房屋,东倾西圮,人们如饿疯了的鬼一样,朝往任何一个进城的人伸出枯瘦的手讨要吃的。赵光义觉得很憋屈,就是这一帮油尽灯灭般的人将大宋的军队挡在城外几十年。现在,他赢了,但他就赢了这些苟活残喘之人。他高兴不起来,甚至感到悲哀。

    他默默走着,愈走下去愈觉得脚下的这堵墙可恨,因为它,他赢得很不体面,因为它,大宋死伤十几万人,因为它,大宋耗财亿万。他要铲平脚下这堵墙,铲平太原城。他转身下了城墙,对刘继元道:“朕念你识体知命,自息兵戈,归顺大宋,封你彭城郡公,速结集缌麻以上亲属,听旨赴阙。”

    刘继元诺诺而退。

    赵光义又令人尽驱百姓出城,迁往榆次县城,以榆次为新并州。然后一把大火将太原城烧了个干净,可怜百年太原古城被这个强盗化为灰烬,成了他泄愤的工具。眼看着这冲天的火魔肆虐人民数百年的心血,吞噬者晋人的温暖,安全和希望,浓烟积压在太原上空,如太原惨死的阴魂。多少晋人被这场大火烧毁了家园,背井离乡,成了冻鬼馁魂,然而他们的泪水浇不灭熊熊大火;他们的哀号打不动强盗坚硬得心。即便如此,赵光义还不解恨,他下令将那一堵可恨城墙也全部拆除,不剩一块砖石。

    如此,赵光义才舒坦起来。勒石建碑,大记其功。又令文人骚客填词作赋,歌功颂德。赵光义一面大摆酒筵犒劳三军,一面听这些谄词谀语,要么陈词滥调,无甚新意;要么媚态毕现,词美而意不达,像一曲闺中小调,堪当佐酒。正当心灰意冷之际,一篇《平晋赋》让他耳目一新,精神陡增,该篇气势恢宏,立论新颖,词美而不谀,韵美而不淫,通篇文章如滔滔江水一气呵成,真是数百篇文章中最佳之作。

    赵光义听了称赞不已,询问作者。

    读赋的宫人回答:王钦若。

    “王钦若?这人谁知道?”赵光义没听说此人。

    宋琪笑道:“此人金陵人,祖父王郁,宦游鄂州,其父仲华也随父寓居鄂州。这王钦若就出生在鄂,钦若出生却有些名堂。”

    赵光义笑问:“啥名堂?该不是天仙送子之类的传言。”

    宋琪笑着说:“天仙送子臣没听人说,臣只听说,钦若出生之日适逢洪水,仲华一家避水黄鹤楼上,当日清晨,汉阳人见黄鹤楼霞光隐隐,是夕,钦若出生。”

    赵光义说:“这人真的还有点名堂,难怪文章作的好。”

    宋琪又说:“钦若少时博览群书,过目不忘,机智过人。”

    潘美听说哈哈大笑道:“原来是他。”

    赵光义说:“潘爱卿也知道这人?”

    “不就是身不过五尺,脖子上长一个大瘤子的十五六岁的小子,臣平金陵时见过此人。”

    赵光义听见王钦若仅十五六岁,便不再作声了。众臣们也不言语,都知道他有轻视少年的毛病。当年寇准高举进士,却因为年轻,被派到偏僻的巴东当了个小知县,至今未被重用。

    这时,人报攻打代州的郭守义有本来奏。

    赵光义笑道:“真是好事连连,这一定是郭守义的捷报,代州已下。”

    奏本呈上来,赵光义的笑容凝固了,继而化作惊讶,最后将奏书撕了个粉碎,说:“小小代州攻打了三个多月,还拿不下来,损兵折将,还要朕增兵,真是岂有此理,郭守义当年也是一员猛将,朕见他智勇双全,才用它攻打代州,没想到是草包一个。”

    众臣见赵光义发怒,都不敢作声。

    赵光义问:“你们谁去替代郭守义,朕就不相信那代州是铜浇铁铸。”

    宰相赵普说:“代州久攻不克,是因为那里有刘继业把守,臣有一计,可不废一兵一卒拿下代州,皇上还可以得一员良将。”

    赵光义忙问:“何计?”

    赵普说:“臣素闻刘继业忠心耿耿,宁死不屈,皇上可令刘继元到代州劝其投降,则代州不攻自破。”

    赵光义大喜,遂令刘继元前往代州劝降。刘继元修书一封,郭守义陪同刘继元到城壕边喊话,并亲将书信射入城内。刘继业得书跑上城楼,见到刘继元便遥想跪拜,悲恸失声。

    次日,代州城头竖起了降幡。刘继业打开城门出降,君臣相见,抱头痛哭。

    刘继业泪流满面,说:“都是臣无能,让皇上受委屈了。”

    刘继元说:“这岂能怪兄长皆赖兄长浴血奋战,忠心报国,汉才能苟延至今日,但天命所属,非人力能挽。你我今后同做大宋臣子,为大宋效力,你我君臣缘分已尽,但兄弟情义尚在。日后,将军若认我这个兄弟,就时常来看看我,我就心满意足了。”刘继元说罢嚎啕大哭。

    刘继业也哭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点头应着。

    刘继元说:“兄长现在已归大宋,昔时,所赐的姓氏,就免用了,还是恢复本姓吧。”

    杨继业说:“悉尊皇上旨意。”

    刘继元忙说:“兄长不可再叫我皇上了,我现在被封为彭城郡公,兄长就叫我郡公,干脆叫我继元弟,还显得亲热些。”

    二人哭了好久,刘继元携着杨继业同登他的马车来到太原赵光义的行营。

    赵光义见了杨继业,大喜,起身相迎,杨继业跪在丹墀之下,口称:“罪将杨继业见过大宋皇帝。”赵光义忙令平身,他注视杨继业良久,说:“真是朕梦寐以求的良将。”忙令人赐坐。

    杨继业但立于丹墀之下,不肯就坐。

    赵光义问:“爱卿如何不坐?”

    杨继业道:“我主没坐,我如何敢坐?”

    赵光义笑道:“真忠义之士。”忙令人给刘继元搬位过来。

    杨继业等刘继元落座之后,方在他的下首坐下。赵光义见了又是一番感叹。

    杨继业说:“臣放下兵戈,归降大宋,理应为大宋尽忠,但臣有三个请求,请皇上成全。”

    赵光义说:“爱卿有话,尽管直说。”

    “第一善待我主。”

    “这个自然不在话下,朕已令人在汴京修建一区大宅,仿照太原皇宫式样,让彭城郡公在那里安享清福。”

    “第二汉室宗庙不得损坏,得派人看守。”

    “此事简单,爱卿只管放心。”

    “第三臣留念故土,请皇上准臣留在山西。”

    赵光义沉吟一下说:“这有一点不好办,朕欲重用爱卿为国出力,卿在这偏僻一隅,岂不是屈了爱卿大才。”

    杨继业说:“臣不为高官厚禄才投降大宋,臣情愿解甲归田,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宰相赵普忙说:“启禀皇上,臣想杨将军在山西也好,杨将军在山西土生土长,谙熟山川地势,风土民情,又深得山西百姓爱戴,以杨将军驻守山西则我国北方无忧矣。”

    赵光义说:“如此甚好。不过朕还是想在京城建一座宅院,爱卿若不嫌简陋,可以去住。”

    杨继业知道赵光义对他存有戒心,便说:“臣感谢皇上的厚思,臣可以送妻小前去京城。”

    赵光义大喜,当日大摆酒筵为杨继业压惊赏赉甚厚。宋军将校见了心中好生不平。他们自出征以来,还没得到什么赏赐。一个未立寸功的降将,不仅擢为右领军卫大将军,还在京城建一府邸供他居住,赐钱过百万。真让人既羡慕又气愤。

    这一日,赵光义又摆酒款待杨继业及诸多将校。酒酣耳热之际,赵光义说:“此次我三军浴血奋战,一举拿下太原,大功已成,然而,一直以来,幽燕让异族人侵占,叫朕食不得下咽,寝不得安枕,如鲠在喉,收回幽燕,是朕平生最大的夙愿,朕想挟平晋之威再征幽燕诸位以为如何?”

    燕王赵德昭说:“臣认为出兵幽燕宜持重缓行,我军平定太原,耗损不小,军士疲乏,若继续讨伐幽燕,军力财力不支,皇上现在宜奖励有功之臣,抚恤阵亡将士家属。休养生息,待时机成熟再取幽燕。”

    赵光义本来对侄子赵德昭心存芥蒂,有所担心,今赵德昭为将士请赏,分明是要拉拢人心,树立羽翼,恐怕有所野心。而且他那口气像在指责他不配做皇帝,赵光义阴阴的说:“等你做了皇上再行赏吧。”

    赵德昭一愣,吓得不敢开口。

    赵光义转而问杨继业:“杨爱卿以为朕收复幽燕有几成胜算?”

    杨继业说:“臣乃一降将,不敢妄议。”

    赵光义说:“朝廷议事,畅所欲言。”

    杨继业说:“恕臣直言,没有胜算。”

    赵光义略有不悦说:“何以见得?”

    杨继业说:“兵法有言,兵胜有三,天时、地利、人和。现正值六月,酷热****,不利行军作战,更不利长途跋涉。此失天时。幽燕之地一马平川,辽兵善骑射,往来迅疾,我军多步卒,稔于攀岩越岭,不利于征战平川。此失地利。我军已征战数月,人心思归,厌战。此失人和。三者俱失,如何克敌。”

    此语一出,立即引得一片附和之声。

    惟有端州团练使崔瀚大声说:“杨继业一派胡言,我军一举踹平太原,士气大涨,正可趁此机会,扶平晋之威,一鼓作气,收复幽燕。”

    赵炅领首称赞:“还是崔爱卿有勇气,说的有道理,我军新胜,锐气正旺,以此击辽,势如破竹。今大军尚集,不趁机收复幽燕,时机已过再调兵遣将,又破费周折。众卿不必多疑,戮力同心,一举收复幽都。到那时,朕再重重赏犒有功将士,与众卿共享荣华富贵。”

    赵光义心意已决,诸将不敢再言。于是,赵光义依旧令潘美为元帅,总督各路兵马,亲自为监军。但先锋一职无人敢领。

    半响,杨继业站起身说:“臣愿作先锋。”

    赵光义疑惑地看着杨继业。

    杨继业看出皇上疑虑,说:“皇上是不是讶怪臣言行不一?先是议取幽燕,为臣必须尽忠直言,现在,皇上主意已定,为臣就该依旨行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赵炅说:“卿果然忠信,议不辞言,行不辞往。但河东初定,人心未附,朕想留卿安抚,令我大军无后顾之忧,乃恢复幽燕头等大功也。”

    遂不用杨继业,而以崔瀚为先锋,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米信、田重进,刘延翰各领本部依次进发,赵炅亲率大军与潘美继后,令李穆为掌书记,登录将士功过,以薛居正,卢多逊,宋琪为参谋,尽起平晋之军杀奔幽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