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安德森文集 > 母亲十年祭

母亲十年祭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今年的1月7日是母亲离开我十周年的祭日。她的去世,留给我一个终身都无法弥补的遗憾,那就是在她病危的时候,我当儿子的无能竭尽全力挽留她和我多相守一天。我在这个十年间,这份遗憾深深地使我思念母亲,她在世时的事情历历在目,在此时此刻,我就用对母亲的回忆,来作为我对她的怀念和深爱,当成花环奉献在她的坟前,以弥补一点点无能的遗憾吧!

    我的母亲出生在1931年的宜宾,一个家庭小手业家庭,外婆是个家庭妇女靠帮人做鞋底,袜底,外公靠教点私塾维持一家八口人的生活。母亲占老大,对贫苦人家的孩子来说,正如常言道:“出林笋子先遭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母亲除了帮外婆做手工活外,还和二舅一起走路去赵场买些东西到宜宾来卖,赚点小钱帮助家庭。大概是她19岁,由父母包办了一个婚姻,嫁给了那个姓赵的男人,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几年,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解放了,不知道为什么,听母亲说他打了解放军,就被捕了,母亲在家庭的压力下也就和他离婚了,大女儿改名跟母亲姓,儿子判给了那个男人。抗日战争期间日本的飞机经常空袭宜宾,母亲一家都逃到了外婆的老家—赵场。那时我的三舅得了眼疥,双眼睛看不见,母亲背着他跑警报。母亲听别人说,用白牛的虱子血来滴眼睛可以治好,母亲就到乡下去找,帮三舅滴眼睛,直到滴好。后来,外公调到了温江公路养路段工作,一家人就迁往成都的新津县定居,母亲和三舅留在了宜宾。我的那个大姐也跟了婆婆去了新津,由外婆外公抚养。三舅那时年轻不懂事,喜欢去赌,有一次他把家里的两个桢楠木的大衣柜都输了。母亲知道后,又用钱去把柜子买回来,因为它们是外公的传家宝。多年后,三舅又需要用那柜子,母亲二话没说,就给了他一个。

    后来,母亲跟着外公去屏山修公路,又在修宜塘公路期间认识了我的父亲,由外公同意下母亲和我的父亲结了婚,1958年有了我,母亲修路结束后,由于一直在军分区幼儿园工作,我还好,没有在1960年中国的大饥荒中饿死。1966年家里又有了我的妹妹。母亲为了这个家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因为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在我的记忆中他很少回家,有时一年过年回来一次,感觉他不太顾家。有一年的夏天,父亲带回家一个阿姨,说是来治病的,住在我们家十好几天。后来,母亲在一次和父亲的争吵中,我才隐隐地意识到,那个阿姨是我父亲在外面的相好。对此单位的调查组到了我们家,他们讯问母亲,父亲是否有那样的生活作风问题?母亲誓口否认,保护了父亲。因为那个年代有这样的问题轻则开除工作,重则判刑。妹妹两岁了,由于母亲要上班,我那时上小学,没有人带妹妹,所以父亲就把妹妹带去跟他一起。母亲为了我能读上那时的宜宾重点小学,她几次去找了军分区的领导开介绍信,才上了那所小学。母亲起先在宜宾军分区的幼儿园当浆洗工,兼做一些厨房的杂活,因为工作上的事,由于她的正直和要强和那个园长产生了点矛盾。后来,那位领导就公报私仇,安排母亲去了建筑工地做小工。那正是宜宾“文革”的派性武斗最激烈的时期,母亲每天仍然坚持去翠屏山后山的工地上班,邻居们都劝她不要冒险去上班,她就是不听。早晨,她从沿水溪一路到工地,到处都是在武斗中打死的尸体,好恐怖啊!母亲仍然勇敢地穿过这些腐臭气,走向工地坚持上班。有一天,妈妈被工地上的五个叔叔用担架抬回家来,我看见妈妈的头上回还有些血迹,我知道母亲在工地受伤了。我只是呆呆地看着不知道怎么办,只觉得好悲伤,想哭又不能哭。后来她身体恢复了健康,又在军分区的木工场当炊事员,干了大概两年,工程结束了,所有人员都下了,母亲也就失业了。父亲就叫母亲把我们一家都迁到他那里去,母亲坚持不迁,她想那样对儿女今后读书有利,只是去了父亲那里做些小工,维持家庭的生活。

    大概是1971年吧,在新津的外婆一家准备迁回宜宾定居。当时我的幺舅,小姨都没有工作,他们先期来到了宜宾,就住在我们家。母亲那时的工资也很少,父亲每月寄十五元钱回家来,母亲没有任何怨言,把她的弟妹安顿好,还给幺舅买烟抽。小姨说要买自行车,母亲又垫钱,找关系给她买好,送到温江去。外婆外公要坐藤椅,母亲也从宜宾买好,送到新津,过时过节,也没有忘记给外婆外公寄一十、二十元钱,表示她自己的孝心。母亲对她的婆婆也是够孝道的了,我记得那是“生活关”困难时期,母亲在军分区得了一张在“岷江餐厅”的进餐券,她就让奶奶去吃,奶奶要我一起去,母亲说“小孩子有吃在后头。”就把我拉走了。奶奶住在乡下,父亲因为工作很少去看望奶奶,母亲就常常给奶奶送肉送油去,关心奶奶的生活,奶奶有时采点草药来城里卖,母亲就留她在家吃顿饭。奶奶在农村,因为没有劳动力,年终就要补生产队的钱,才能分一年的口粮,母亲又去帮奶奶补上。大概是在1968年奶奶死了,农村的亲戚来告诉我母亲,父亲还是没有回去看奶奶最后一眼。母亲个人到了农村把奶奶安埋好,没有让父亲担心,也没有听母亲为此埋怨过父亲。虽然母亲尽了自己的力量表示自己那份对家人的爱心,但是,由于在家里只有母亲没有读书,文化水平最低,他们还是在心底里瞧不起母亲。我记得,有一年过年二舅来看母亲,二舅打发了我两元钱,后来,二姆好几年了都还在说母亲没有教育好我,随便要别人的钱,让母亲很生气。所以母亲教育我们“人穷,志不能短。”“别人的就是别人的,再好也是别人的。”“要有自己有,说话才硬揍。”我们家一直都很穷,没有多少宽余的钱,母亲常教育我们,用钱要:“量入为出,计划开支,约有节余。”“平时省来急时用。”“三穷三富不到老。”“今当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这些对于我今后管理家庭经济都有很大的帮助,为我战胜生活中的困难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我们住在一个老四合院里,一共有五家人,厨房和堆柴火都是共用的,因此有时我家的东西被别人拿了些去,母亲也不太计较。她说:“与人相处要吃得亏,才打得堆,斤斤计较是搞不好邻居关系的。”而且对邻居有困难时母亲总是尽量帮助他们,也不求什么回报。但是如果邻居帮助过母亲,她常常在记在心里,对我们说:“知恩要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有时我们借了邻居的东西,母亲要求我们要记住还,她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而对别人借了我家的东西,母亲也不问,别人忘了就算了,如果下次那人来给母亲借东西,母亲还是尽量帮助,也不提以前的事。母亲常常说:“远亲当不如近邻,远水救不了近火。”这样,虽然我母亲的个性很强,也没有和邻居发生什么大矛盾,更没有和院里的人吵过架。我们那院子里的几家人就像一家人一样,都无偿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大家都像亲人一样互相称呼,过得很和睦又快乐,关系也很融洽。那种不是亲人的亲情真让人永远怀念。

    1972年了,宜宾市藤器社(现在的塑料二厂)找一个炊事员,由居民委员会的丁主任介绍,母亲才有了固定的正式工作,结束了临时工的身份,母亲才安心下来。把妹妹也从父亲那里接回来了,在宜宾读小学,我也读初中了。有一次,母亲的大儿子来看她,她为了这个家庭的安定,没有认。我知道她一定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因为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当然也可能对我的那个哥哥伤害太大,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来找过他的妈妈了。母亲由于对我的大姐也关心太少,也可能是无力去关心,所以我的大姐内心很恨母亲,连母亲去世了,她也没有回来看母亲最后一眼。母亲的同事又是个有癫痫病的妇女,母亲总的在工作上多做,让着她,也不和她计较。几次她发病时,母亲总是从地上扶她起来到床上,关心帮助她。为了防止她清洗大瓮锅发生危险,母亲坚持个人洗。厂里有个孤老头,来食堂吃饭,母亲总上尽量照顾他,有时还特意给他把饭蒸筢一点,有利于消化。厂里的同事家有大凡小事,母亲总是主动前去帮忙,尽心尽力做好事让主人满意。

    我在母亲身边只生活了19年,我高中毕业就下乡到七星山当知青了。那天,母亲和我的两位男同学一起送我到了苦竹林生产队。当时母亲的单位送了我一口藤箱,一个脸盆,一个温水瓶,还有一张鲜红的知青证书,上面用金粉印着毛主席的语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母亲觉得她轻松了一头,毕竟我可以自食其力了,用不着母亲担心了。我也觉得自己是大人了,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还要帮助母亲,以对母亲的回报。母亲对我在乡下耍的一个女朋友很不满意,也是我做得不对,让她伤心了。妹妹在读高中时很不努力,伙着男同学到处玩,没有考上大学,又用钱供妹妹读电大,母亲对她伤透了脑筋。后来,为了让她在宜宾市区工作,找人安排她在一个技工学校当老师,由于和男朋友贪玩,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又是在试用期,所以被除了名。母亲很生气又去找关系,安排她在一个工厂当会计。又因为妹妹在厂里和厂长产生了婚变,母亲一直到死都没有原谅妹妹。这些事都让母亲伤心。但是,母亲对儿女都是尽心尽力的,只是家庭条件有限,我们是不怪她的。

    1982年的春节,我和一个医生结婚了。母亲在我们院子里办了四桌酒席,请了她的街坊老朋友和单位的好同事,亲戚只有三舅一家人来了,乡下的幺爹来了。都靠院里的几家邻居帮忙把我的婚事办了。没有任何典礼,也没有什么喜庆的气氛。我从母亲那里感觉到,母亲因为我结婚了,她可以了结一件大事了,也看不到她的脸上有多少喜悦的表情。后来,由于她的媳妇是一个心直口快,说话不考虑效果的人,又不知道怎样让着老人的人,母亲又是个个性要强,又没有文化的人,婆婆气很足的人,她俩个钢对钢,在一起生活不到几天就吵,她俩每次都是吵得不欢而散。我又只站在母亲一边,总说:“老人没有对和错,小辈只有该怎样孝敬他们,让他们顺心。”我的责任在于没有当好婆媳之间的“磨心”没有做好她们中间的“和事老”常常失控,搞得家庭不和睦。那年的10月我们有了一个儿子,母亲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高兴和关心,也没有来看望媳妇和孩子,只是寄了20元钱到我学校,虽然很微薄,却表达了她对媳妇生孩子的一点心意。孩子两岁多了,长得也很逗人爱,我征得母亲的同意,送孩子去母亲那里上幼儿园,母亲对她孙子很好,一方面由于孙子的可爱,激发了母亲沉埋已久的母爱的光辉;另一方面好象在通过对孙子好,来补充她对我过去太少的爱的欠疚。再是母亲感觉到有了这个孙子,生活对了好多满足和欢乐。尽管因为孙子的事和父亲吵闹,她忍受了不少的委屈,她仍然坚持把孙子带到上小学。她对孙子付出的爱,她的孙子是会铭记在心的。到她去世时,她的孙子对她哭得最伤心,在他内心对他奶奶的怀念已经成为永远。

    父亲病退回家了,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在一起生活多少,加之父亲有心脏病,高血压,心态变得很糟,母亲的个性一直都好强,两人又都处于“更年期”孙儿又在他们那里带,经济又不太宽裕,也增加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所以,他们在一起总是吵架,弄得夫妻关系很不和睦,彼此都感到痛苦。母亲为了回避父亲的无理取闹,也为家里增加点收入,退休了又去帮一个幼儿园做饭菜,晚上又给一个老板看家。母亲老来真是没有得到福享,都怪我们儿女的无能。父亲生病在家,全靠母亲服侍他。由于父亲的心脏病,全身都浮肿了,卧病在床,生活自理都困难,母亲一直服侍他两年多,直到父亲能自理生活,比母亲又多活了五年。可是母亲却病倒了,她突然身体消瘦,脸色苍白。

    那是十年前的一天下午,妹妹来电话说,老母亲已经生病了,吃了一段时间的中药都不见好转,今天母亲的病情又加重了。我放下电话,便火速乘车回家看望母亲。当我推开家门走进屋子的时候,我看到母亲下半身盖着被子,背斜靠在床头上,她的脸苍白而消瘦,在我心里猛然涌动起一阵悲痛,我多想紧抱着母亲大哭一场。母亲看到我回来了,像是护士刚才给她打了一支大计量的兴奋剂,一下就翻身从床上下来,她就问我“儿子,你回家来了,吃饭没有?你一定饿了吧?家里还有些生抄手,我去给你煮。”我看到她那么虚弱的身体,好不忍心,我说“还是让我自己煮吧。”“你清不到,你先洗帕脸,我晓得给你煮好。”我注视着母亲给我煮抄手的背影,联想起了她平时为了我们儿女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的样子,而她却没有享受到我们给予她的多少福,我内心真感到有愧于她。十几分钟后,她为我煮好了一大碗抄手,端给我,放在桌子上。我看见那碗冒着热气的抄手,心里感到好温暖,好幸福,因为我还有妈妈照顾着我,有家的感觉,对此我写了小诗(妈妈:妈妈是个家/家里没有她/不成一个家/只要有了她/儿女才有家。也想起了世上只要妈妈好的歌词(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说“妈,你去床上休息吧!”母亲说“我不想休息了,我看着你吃。”“味道合适吗?”她又问我。我说“可以了。”我一边吃,母亲一边望着我,她眼里流露出了几分苍白的高兴,脸上也挂上了病弱的笑容。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回忆那天母亲给我煮抄手的情景,体会和铭记着母亲对我最后的那份简单而又深沉的热爱,又想到母亲从此再也不能给我煮抄手了,而感到无比的失落和忧伤,想到母亲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不忘对儿女爱,所以我们常说“母亲是伟大的!”这种伟大是表现在她对家庭、丈夫、儿女的平凡的生活中的,她无私地付出的爱,又从不挂在嘴上,也不要求回报,默默无闻,无怨无悔,一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几天后,她突然在家里晕倒了,妹妹把她送到第一人民医院,她的病被医生诊断为直肠癌晚期,已经全身扩散,由于高度贫血造成眩晕,她这一进了医院,住院一周就去世了。我的无能,不能拯救母亲的生命,哪怕能延长一些时候都不行,留给我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欠疚。面对自己最亲的人就要死去,而自己去束手无策,那般无能的痛苦一直铭刻在我的心底。所以我仅在她老人家十年的祭日之际,写下这篇母亲和我一起生活的记忆,作为我对母亲的深切的怀念吧!

    07。2。12